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本文首先在早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初步确立研究思路,明确与研究相关的背景、基本概念和定义等问题。其次,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基本情况和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通过这些分析较全面和准确地认识了我国金融结构的基本属性、内在体系构成、规模现状和发展情况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融资约束成因等一系列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重点问题。这些分析为后文研究金融结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使本文的研究层次清晰明了。再次,基于对金融结构功能观的认识,分别从资金融通、风险管理、信息处理和公司治理四个金融功能角度分析金融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理,并借助相关经济学理论主要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提出企业特征、金融环境对二者作用的调节效应,进一步剖析和阐明了金融结构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内在作用机理,形成后续实证分析的理论根据。最后,运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基本和拓展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理论分析结论最终形成本文的研究结论。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优化中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有着不容小觑的力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 2017 年末,中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 36 万户,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 60.2%,对我国 GDP 贡献超过 60%,对税收贡献超过 50%。显然,中小企业凭借其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已成为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重要载体。
尽管中小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依然未得到有效解决。《2016 年中国中小企业运行报告》指出,我国中小企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竞争激烈,市场低迷,并且融资问题依然突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8.8%的中小企业表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融资难问题。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卜振兴(2018)、徐琳和陶士贵(2019)等人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阻碍其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融资不足容易加剧企业面临的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等问题,从而压抑企业生产和创新能力,激发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矛盾,使其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和挑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释放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政策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约束,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白石,2004;姚耀军和董钢锋,2015;甄红线和王谨乐,2016)。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来源依然以银行贷款为主,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资产规模较小、盈利水平具有不确定性,基于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使得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倾向较低。因此,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金融市场的发展也许可以为其提供新思路。
.............................
1.2 文献综述
1.2.1 金融结构研究
金融结构理论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在一国现有金融制度下,如何优化金融体系下各组成成分的相关结构构成,使有限的资金以最高效的方式传递给实体经济,促使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实现良性的互动与循环。融资功能是金融结构促进社会资源有效分配的金融功能之一,具体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资金需求者利用银行、保险等金融中介进行融资,称为间接融资;不利用金融中介而直接在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上进行的融资成为直接融资。在已有文献中,狭义的“金融结构”通常表示直接融资同间接融资的比例(王广谦等,2008),本文基于狭义的金融结构含义,借鉴姚耀军和董钢锋(2015)对金融结构的衡量,从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出发,用金融市场与银行机构的比例关系刻画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在现实经济中,不同的金融结构类型可以反映一个国家资金需求者不同的融资情况,一般来说,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较低意味着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较高的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意味着直接融资地位上升,股权融资比重大大增长。
不同金融结构的作用和对经济的影响有所不同,因此学者对何种金融结构最优一直存在分歧。起初学者将金融结构划分为两大类,即“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Allen and Gale,1999;Beck and Kunt,2001),随着各国经济阶段的发展和学者们研究的不断深入,金融结构类型在上述两大类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延伸,主要代表有金融结构无关论(La Porta et al.,1998)和动态最优金融结构理论。。
银行主导型:Grossman and Hart(1980)、Stiglitz(1985)、Shleifer and Vishny(1997)、Abdallah and Hussein(2014)、Cheng et al.(2014)、谈儒勇(1999)等学者倡导银行主导论,认为间接融资更具优势,其主要观点如下:银行方面,银行与借款企业可以进行直接沟通,从而建立长期稳定联系以获取借款企业经营情况和投资信息,最大程度上克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且可以通过第三方担保等方式提高融资安全度,提高财产安全,将委托代理问题内部化。对融资企业来说,直接沟通可以及时获取并处理自身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效率;尤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具有稳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获取充足的外部融资,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
第 2 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借鉴
2.1 基本概念
2.1.1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就是在人员规模、资产数量和生产经营方面相较于行业中大企业处于弱势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数量众多,通常由单个或少数自然人出资成立,在资源获取方面存在局限,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基于各国(地区)的环境和文化差异,并没有对“中小企业”这一群体形成全球范围内统一认证的划分标准,而是各具特色。如美国通常只将企业划分为大企业和小企业;欧盟将大型企业以外的企业划分为中、小、微型企业三类;韩国、日本将企业划分为大、中、小型企业三类;印度并没有中小企业的说法,而是将其替代为“小规模工业”、“小规模服务和商业企业”等称呼。本文基于我国的国情和环境,研究对象是我国中小企业,因此主要借鉴我国最新的划分标准。
2011 年 6 月 18 日,《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 号)颁布,该规定对企业的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和资金总额进行了标准划分,并依照此标准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小微型企业,再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特色进行细化,可以视为我国对中小企业最权威的划分标准,具体划分标准如下表 2-1 所示:
..............................
2.2 理论借鉴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 Akerlof 在 1970 年首次提出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借此一举获得 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不对称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交易双方对信息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掌握信息数量更多的一方相对于掌握信息数量少的一方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Akerlof(1970)指出,信息不对称会致使二手车市场上,好的产品退出交易,而劣质品在市场上流通交易,即“劣币驱逐良币”。因此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市场交易公平缺失,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
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指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由于无法事先获取企业的完整信息,因此只能根据企业所处时期、行业和区域内平均收益和风险水平确定其融资利率,该融资利率通常高于优质中小企业对融资利率的预期值,迫使优质中小企业退出信贷市场,只留下能接受高利率的高风险中小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出于对自身风险和利益的权衡往往选择减少或不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李泉和郭一凡,2018)。也表现为银行认为信用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愿意以更高的利率获取贷款,银行基于此反而不会为愿意提供更高贷款利率的企业发放贷款;道德风险是发生在信贷交易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体指基于对投资收益和风险的权衡,中小企业有动力将已取得的信贷资金投资高风险项目中,并且即使具备还款能力也会基于各种因素考虑推迟还款,而银行作为资金提供者,难以观测或监督中小企业的行动,这种情况导致的风险称为道德风险(王宪全,2003)。
.................................
第 3 章 融资约束的机理与研究假定 ............................... 19
3.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存在性分析 ......................... 19
3.2 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 20
第 4 章 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 29
4.1 我国金融结构的现状分析 ................................. 29
4.1.1 我国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特征 ..................... 29
4.1.2 我国金融发展的结构性分析 ......................... 32
第 5 章 金融结构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实证分析 ........... 41
5.1 引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