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41
第 5 章 金融结构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实证分析
5.1 引言
基于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充分查阅和对不同类型实证研究模型的综合对比,分析其优缺点,本文最终选择在原有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并将其应用于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关系的实证检验。拓展的具体方式是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引入衡量金融结构的合理变量,以此来检验金融结构的变动是否能够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进而探讨是否可通过金融结构的调整优化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前文对我国金融结构整体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描述,初步得出我国金融结构仍是银行主导型的结论,但本文主要从金融市场发展的角度出发,衡量金融结构变动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此实证部分主要讨论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能否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程度。除此之外,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国中小企业,但基于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得性,本文进行实证检验的主体为中小板上市企业。
本文实证分析所用样本数据包括宏观金融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金融结构相关数据来源于 Wind 数据库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其余宏观数据均来源于 Wind 数据库和国家统计局网站,微观企业数据来源于 Wind 数据库以及各企业年报。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首先在早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初步确立研究思路,明确与研究相关的背景、基本概念和定义等问题。其次,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基本情况和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通过这些分析较全面和准确地认识了我国金融结构的基本属性、内在体系构成、规模现状和发展情况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融资约束成因等一系列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重点问题。这些分析为后文研究金融结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使本文的研究层次清晰明了。再次,基于对金融结构功能观的认识,分别从资金融通、风险管理、信息处理和公司治理四个金融功能角度分析金融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理,并借助相关经济学理论主要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提出企业特征、金融环境对二者作用的调节效应,进一步剖析和阐明了金融结构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内在作用机理,形成后续实证分析的理论根据。最后,运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基本和拓展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理论分析结论最终形成本文的研究结论。
主要得到以下基本研究结论:
(1)我国中小企业存在显著的融资约束。面临融资约束的中小企业现金流敏感性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中小企业出于预防性动机,倾向于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留存一部分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资金支出,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2)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缓解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困境。金融市场通过资金融通、风险管理、信息处理和公司治理功能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起到的作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银行机构的不足,无法达到主板市场上市标准的中小企业利用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获取资金的可能性。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能够刺激中小企业主动披露自身信息,减少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帮助投资者进一步了解企业信息,增强其投资信心,在接受监督的过程中还可以鼓励投资者对公司治理提出建议,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