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研究,本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文献,基于技术溢出理论,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原理,提出两点假设。以 2008 年至 2017 年 9 年间 16 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利用 DEA-Malmquist 模型测算出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利用文本挖掘模型测算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建立回归模型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技术溢出的存在性和异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金融一体化,商品经济不断的完善,国内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由少至多,到目前为止有五六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十多家中型商业银行,以及诸多小型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国内多数商业银行的主营核心业务,银行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的利息差,利润模式的单一导致商业银行之间就只能依靠提高存款利率等单一方式来达到揽存的目的。这也使得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近几年,互联网和和电子商务的火热发展带动了第三方支付、网络贷款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用户体量不断增多,资金沉淀量也迅速增大,第三方支付逐渐成为大众离不开的支付手段。网络贷款慢慢成为小型企业以及个人比较青睐的贷款方式。2013 年余额宝在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的合作中诞生,起初余额宝平台的用户量仅有 43000 万人,总资产 1850 亿元,仅一年时间余额宝到 2014 年的用户量就增加到了 1.85 亿人,总资产也增加了两倍达到了 5789 亿元,到 2015 年余额宝用户量又增加了 1.42 亿人,达到了 2.6 亿人,总资产达到了 5789 亿元,2016 年四季度末的规模为 8082.94 亿元,相较 2016 年三季度末的7943.88 亿元增长了 139.06 亿元。从余额宝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发展潜力。互联网金融经过几年的发展慢慢走向成熟,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在相关的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拓展思路看到互联网金融新业务和模式,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政府要多多给予支持、鼓励以及政策引导,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金融风险,积极指定法律法规指引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跟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机构具有准入门槛低、便捷高效、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其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庞大的用户基础,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冲击,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在渐渐向传统金融领域渗透,在新环境下各类商业银行不得不重新转变思想,推陈出新,加快完成银行的技术提高和业务升级,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商业银行对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它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调剂资金,配置资源,充当信用中介经济杠杆,配合央行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控制市场经济发展、汇率、资金流通、货币政策等至关重要。[1]从这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中可以看出,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的新技术和新理念,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来说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互动原理,以及商业银行效率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变化,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找到合理应对方式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1.2.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当前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的集中在从理论层面论述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的竞争以及融合关系上,从关键理论出发深入系统的分析互联网金融通过哪些具体形式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影响的文献很少。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相关指标量化的难度较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从理论角度更容易阐述,选择基于具体数据从实证角度定量检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是否存在,是正向影响还是负面影响,以及国内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反应长度是否存在差异的文献更少。本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以技术溢出为理论基础,从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人员流动效应、关联效应几个角度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具体形式,基于理论分析提出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技术溢出存在性及异质性的具体的理论假设,然后收集相关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及面板回归模型,用数据验证理论假设的合理性。因此理论以实证相结合可以丰富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关系方面的研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理论研究
互联网金融离不开互联网和金融两个重要元素,它是这两个要素相互结合的产物,国外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成熟都比较早,因此互联网金融最早也是出现在国外。国外研究者很早就关注到网络技术的高效和快速能够给金融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他们致力于研究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产生的影响。
国外很早就出现了关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关于这两者间关系的讨论,国外学者们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有些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积极的,有些则认为是消极的,还有认为消极和积极两方面都存在。Richard Werthamer,Susan Raymond(1997)的研究指出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方面起到了降低部分金融业务成本的作用,给客户带来了更加方便快速的服务体验,更大程度地满足了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导致一些缺乏技术优势的传统银行的生存压力,银行之间的并购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金融市场出现萎缩的现象。[2]LinL, GengX 等(2001)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有着正面的影响,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互联网金融的金融产品更加丰富技术效率更高,这使得一些传统金融企业的相关金融业务受到冲击,利润也相对降低,在同行业竞争压力的刺激下,传统商业银行参与到互联网金融创新中来。[3] Anonymous(1999)认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基于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最为先进技术的研发者在业务模式以及产品设计等方面都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了一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的准入门槛相较于传统商业银行行比较低客观上提高的传统金融风险水平。
........................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国内理论研究
国内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相对比较晚。到 2012 为止,谢平他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力不可避免的变得越来越深刻,互联网和金融结合后产生的移动支付、P2P 网贷、网络众筹等新型的金融模式对传统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起到了很关键的导向作用,促使“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诞生,谢平还在研究中指出跟传统的金融机构通过存款业务简介融资以及资本市场发行股票直接融资不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市场可以看作是充分有效市场,这种条件下的金融市场满足一般均衡理论,互联网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可以达到和资本市场融资相当,还能大大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12]周宇,刘士余(2014)没有选择从理论概念上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界定,而是选择从金融业务场景出发,他认为通过网络通信等互联网技术完成支付结算、资金流通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就可以被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根据其主体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就是由原本的互联网企业通过把技术手段和金融业务场景相结合产生,另一种则是传统金融机构开始主动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传统业务的转型升级,这又被成为金融的互联网化。
关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对商业银行带来正面的作用,但也有少数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保持悲观态度。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宫晓林(2013)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时间维度对商业银行的反应程度做出了阐述,由于传统商业银行长时间发展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业务模式,其地位短时间内不被到互联网金融模式所动摇,但是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需要吸收借鉴互联网金融优势的方面,才能在金正力谋得长远发展。 [15]章连标(2013)在研究中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服务相比较于传统金融服务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得出互联网金融会对商业银行的同类业务市地位场造成严重的打击,尤其是在支付结算、小型贷款等方面,商业银行已经远远落后于互联网金融[16]。莫易娴(2014)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持有负面的态度,他对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功能进行了对比,发现互联网金融事实上并未形成增加新的金融基本功能而仅仅是改变了原有金融功能的提供和服务方式,这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形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7]龚明华(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商业银行的一些传统金融业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金融交易的成本相比较于过去大大降低了,用户度服务体验得到提高,互联网金融的这些优势将会严重威胁到商业银行在一部分金融业务市场中的地位。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模型 ............................ 12
3.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特点 ..................................... 12
3.2 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 .............................. 14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模型 ......................... 21
4.1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