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公共行政管理论文格式、公共行政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自主与嵌入: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路径研究——以L组织为例

日期:2020年09月13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029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09032027373747 论文字数:30296 所属栏目:公共行政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公共行政管理论文,本文以社区为观察场域,选取 L 组织为具体观察对象,通过分析组织发展过程中自主与嵌入的现实表现,探讨国家嵌入和社会自主对于组织发展的影响,进而探寻组织发展的优化路径。通过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国家嵌入是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需要。由于社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社区社会组织在发展前期需要在资金、场地设施以及政策方面依赖于政府,从而拓展其生存空间,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要的行政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第二,自主发展是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必然需求。基层事务繁琐复杂、居民需求日益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治理主体的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越来越追求资源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提高其自主发展的能力。第三,社会自主与国家嵌入统一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为获取更多的合法性支持,会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不断增强与政府的联系,在接受政府嵌入的同时,也会积极寻求反向嵌入到政府机构或体制内去的方式,如参加公益创投项目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等,从而拓展自主发展空间。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社区社会组织获得了迅速发展。[1]国内外学术界对其发展路径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其中众多研究的出发点在于讨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2]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断深化,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逐渐成为研究两者关系的范式。这一理论打破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反对用单一割裂视角来研究其中某一方面,重视国家与社会的合作互动。[3]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在与政府的互动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发展,但也还面临诸多困境。如何在国家与社会对资源掌握不均等的现实条件下,[4]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在与国家的良性互动中实现长远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要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在基层治理新格局的构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重视社区治理能力的提高。而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提高社区自治能力的重要载体,可以有效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社会认同,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组织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对于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深入。2013 年国家提出对包括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在内的四类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四类组织取消双重管理的限制,可直接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这一方案的出台就意味着国家开始放宽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管控,社区社会组织的路径选择更加多元化。随着双重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剧增,据民政部统计,2010 年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 15.3 万个,2018 年我国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已达 39.3 万个,其中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 6.6 万个,街道和社区管理 32.7 万个,可见增长速度之快。

...............................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研究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是探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路径的出发点,目前有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形成了“公民(市民)社会”和“法团主义”两个视角分析领域的学术讨论。[6]公民社会认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博弈关系,主张关注社会的独立自由,强调国家不应限制社会的自由发展,由此推动更多的社会共同体出现。与公民社会理论相区别的是,“法团主义”主张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认为国家与社会关系之间是在“强国家”下所进行的利益交换。

关于公民社会理论,其代表人物戈登·怀特认为,公民社会位于国家和家庭之间,是连接两者的一个中间性领域,这一领域由众多组织组成,成员通过自愿的原则结社组成组织,公民社会独立于国家。[7]在学习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过程中,一部分中国学者从多元主义的视角出发,主张国家管理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社会的意志,如秦晖提出“大共同体-小共同体-个人”的博弈框架,他认为公民与社会共同体的联盟是实现社会自主的重要载体。

法团主义的代表斯密特认为:“法团主义是公民自发结成的共同体,有着共同的利益,组织目标在于将共同体利益纳入政府决策过程中,成为重要影响因素。[8]并且根据法团主义的具体表现,区分了国家法团主义和社会法团主义,前者强调自上而下,国家主导;后者则强调自下而上,社会主导。

国内关于法团主义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强调控制的“国家法团主义”向倡导社会主导的“社会法团主义”转变。作为研究法团主义的代表性学者,张静认为法团主义强调的关键问题是,这些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应该采取何种方式纳入政府决策议程中,使其自身利益得以实现,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法团主义在中国是否适用这一问题。[9]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公民社会和法团主义都是源于西方的概念,不能照搬过来分析我国实际。其代表者姚华认为,这两种理论并不能完全照搬来解释当下我国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因此需要一个新的、基于我国现实发展格局的分析框架。[10]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者们纷纷开始打破国家与社会二分的理论视角,提出“社会建构论”[11]、“组织自主性理论”[12]、“理性选择理论”等。

..........................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也被称为非政府组织(NGO),国际上通常称之为非营利组织(NPO),志愿者组织、第三部门组织、慈善组织、民间组织。当下学术界关于社会组织的界定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但其基本内涵是相一致的。其中代表性学者萨拉蒙认为社会组织是一个具有非营利性、组织性、民间性、自主性、自愿性、非宗教性、非政治性的社会团体。

中国的社会组织和西方有相似的地方,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自身的特色。[42]王名认为,社会组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在各级民政部门进行登记和备案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还包括一些未进行登记注册的基层组织。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社会组织还可以包括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各种社会机构团体。十六届六中全会中,“社会组织”一词首次正式的规范使用。

本文认为社会组织主要是指在政府与企业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某个领域提供社会服务或公共产品的民间组织,其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民间性和自治性的特征。

2.1.2 社区社会组织

夏建中认为社区社会组织以社区为活动范围,以社区居民为成员或服务对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为目的而成立的各类社团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这一定义明确了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范围、组成成员和服务对象以及其组织目的。[43]

本文所研究的社区社会组织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开展为民服务、公益慈善、邻里互助等活动,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而成立的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社区社会组织不等同于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社区矛盾、满足居民需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2.2 理论基础

2.2.1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米格代尔、埃文斯和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观点,由此展开了关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众多研究。米格代尔在《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第三世界中的控制与转型》一书中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的观点,他认为国家与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两者的互动关系中不断变化发展,两者相互形塑。彼得·埃文斯则更侧重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他提出“国家与社会共治”的观点。他认为国家与社会不能相互分离,二者互为条件,由此实现国家与社会共治。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是打破之前的国家与社会相分离的研究方法,从宏观视角上将国家与社会看作是两个相互交织的部分,强调两者之间通过有效互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适用于解释现阶段我国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一方面社区社会组织自主性能力提高有助于更好地承接政府服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助推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国家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嵌入也可以加快社区社会组织的成长,有助于其自主性的提高,从而在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双赢发展。

图 3—1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路径的分析框架

..................................


第 3 章 自主与嵌入: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路径的分析维度............................... 12

3.1 社会自主维度...................................... 12

3.1.1 社会自主的动因分析................................... 12

3.1.2 社会自主的实现机制.............................. 14

第 4 章 L 组织的发展路径分析.......................................... 19

4.1 L 组织的基本情况........................................ 19

4.1.1 L 组织的基本信息....................................... 19

4.1.2 L 组织的产生背景................................... 20

第 5 章 L 组织发展路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