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创新模式的构建
一、引言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简称城乡规划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8年7月6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号)中新设立的专业[1-2]。在这次专业设置调整中,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这种调整与地理科学发展趋势是相适应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与地理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相比,具有较强的应用实践属性(地理科学专业偏重于基础理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则偏重于方法与技术)。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而专业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和实施则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关键。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
(一)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的背景河南理工大学2001年开始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依托于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和遥感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提供了师资和技术保障。
(二)专业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过程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实践环节的完善主要通过对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予以实现。在2001年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别于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和优化。并最终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注重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资源、环境、城市、区域、交通、人口、住房、土地、旅游、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划管理和行政管理等项工作,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研究或教学工作,具有较强实际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确定为:可在各级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管理、自然资源开发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房地产开发等相关领域的大中型企业等部门从事资源开发与评价、环境保护、生态恢复与重建、区域发展等方面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合理调整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提高就业率提供了重要保障。从总体上看,实践教学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分散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
1·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分散实践教学环节分散实践教学也可称为随课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根据需要进行课堂实验或上机练习。分散实践教学开设的必要性在于: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以实验或上机的方式进行模拟或验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主要方式。分散实践教学采取模块式设置方式,即根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需要,从技术支撑的角度设置不同的模块。按照其为专业应用提供的功能的不同,可分为4个分散实践教学模块。一是制图分散实践教学模块。包括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AutoCAD,该模块主要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提供制图技术与方法支撑,使学生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规划时,能熟练编绘各种图件;二是测量地信遥感分散实践教学模块。学校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具有较强的师资和完备测绘仪器和信息采集处理系统,而各种地理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撑。基于此,测量地信遥感模块分散实践教学模块包括测量学基础、GIS原理与应用、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和GPS原理与应用四门含分散实践教学的课程;三是计算机分散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四是化学分散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大学化学或环境化学。从各分散实践教学模块完善过程来看,制图分散实践教学模块保持较强的持续性,2004级、2006级、2008级和2010级的专业培养方案均设置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AutoCAD课程的分散实验环节,且实验学时保持稳定;测量地信遥感分散实践教学模块也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但随着GPS技术的发展和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中日趋广泛应用,在2006级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时,加入了GPS原理与应用课程,并设置了一定量的实验学时;计算机分散实践教学模块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实验学时和教学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变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不同阶段计算机基础理论、高级语言和数据库的种类也具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在设置教学内容尤其是实验内容时也随之调整,实验学时也同时进行了微调;化学分散实践教学模块则在2010级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中不予保留。
2·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可为三大类型:课程设计类、野外实习类和毕业实习(设计)类。根据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师资和学生就业的方向,2004级、2006级和2008级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类主要包括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设计、城市规划课程设计、生态环境与规划课程设计,2010级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了自然资源评价课程设计;2004级、2006级和2008级专业培养方案中野外实习类包括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测量学实习,2010级则增设了城市与区域规划综合实习;毕业实习(设计)类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类集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
以《城市规划课程设计》为例,通过城市规划课程设计,能够使使学生熟悉城市规划资料调研过程,掌握资料获取的基本方法以及城市规划工作的内容、编制方法和成果要求,同时可达到训练学生调查分析、职称论文范文方案设计、图文表达等综合能力。2004级、2006级、2008级和2010级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类集中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但随着《自然资源评价》理论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加入,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也相应地加入了《自然资源评价课程设计》,周数安排为1周,以进一步强化资源科学在本专业的重要性和实践性。野外实习类集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以《自然地理学实习》为例,通过自然地理学实习,可以使学生们对基本的自然地理现象、自然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规律有更加具体而深刻的认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调动学习积极性。随着对野外实习类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在2010级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城市与区域规划综合实习,实习周数安排为2周,其目的在于通过特定区域的野外实习与实地考察,使学生们对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等有更加具体而深刻的认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任务之后,在第8学期所进行的为期5周的集中实习和12周的论文撰写工作,它是资源环境与管理专业学生所进行的一次全面、综合的专业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一)分散实践教学的实施分散实践教学的实施采取“实验项目训练+实验总结+反馈”的模式进行。以《测量学基础》为例,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设置以下具体实验项目:水准仪认识和使用(2学时)、等外和四等水准测量(2学时)、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2学时)、经纬仪的认识及使用(2学时)、测回法观测水平角(2学时)、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2学时)、方向法观测水平角和三角高程测量(2学时)、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2学时)和全站仪导线测量(4学时)等9个具体的实验项目。实习指导教师在具体讲解实验项目内容、技术程序、注意问题的基础上,以分组的形式进行项目训练,并以小组实验总结报告的形式提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通过评阅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各小组再根据教师反馈对项目训练过程进行修正。
(二)集中实践教学的实施集中实践教学中课程设计类和野外实习类的实施则采用“资料收集)+项目设计(野外实习)+总结报告”的模式进行[4]。资料收集是课程设计和实习项目训练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课程设计和野外实习前,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的具体要求,以实验项目为单元,要求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总结,从而为项目设计(野外实习)提供基础。项目设计(野外实习)则结合实习基地,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2-3个实验项目,以此来训练学生制定调研计划、野外工作方法、数据分析和图件编绘的能力。总结报告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同时要求以小组进行汇报,指导教师组进行评议和考核。对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采取的是导师一体化指导模式,即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统一由特定教师指导。其中毕业实习学生可自由联系实习单位,但在实习期间必须接受指导教师的远程指导,并与实习单位建立联系,以便与实习单位相互协调,共同保障学生实习效果。毕业设计则由指导教师依托自己所承担的项目,将项目内容进行细化和分解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并进行答辩。
四、结论及其建议
通过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专业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和具体实施,进一步优化了我校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