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方案成立因素构筑起实现目标的规划方案
【提要】:加强规划方案前的发展策略及其可行性研究是城市规划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要前提。本文以南宁的南湖景区为例,分析了规划方案成立的前提条件、目标定位及实现的途径:模式与机制,以此为基础构筑起实现目标的规划方案。
【关键词】:城市规划;模式;机制;南湖景区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城市规划的内容和要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配合国家社会经济计划与重大项目安排而进行的空间布局规划,转向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计划并重,抑或是空间规划占主导,即通过规划布局而进行招商引资,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如各种类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规划的要求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的项目空间落实转变为布局什么项目及规划方案能否实现的高要求。因而,一个可付之实施并能取得预期目标的规划必须在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以前,进行规划地域的发展策略及策略内容的可行性研究。包括:作为规划方案基础的现状特征与发展条件,以及规划目标定位的约束(因为从现状特征与发展条件出发可以有多种目标),再者,从条件到目标还需解决现状和发展过程的一系列矛盾,在此基础上得出的模式和机制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途径。南宁市南湖景区(南湖园区及周边景观视域范围)的规划在这方面作了探索。
1.现状特征与发展条件
1•1 现状特征
南湖系古河道演变改造而成。位于城市东部,城市新区(壤东区)与现状城区(新城区)的结合部,东西向城市主干道(民族大道)从南湖中间穿过。东侧是规划(已开始建设)的市级行政办公及商贸中心区,即壤东新区,西侧为市中心向东的延伸部分,与新区中心的民族大道联系;南湖东南侧为商贸区,已有若干高层建筑,外形较好;沿湖其它地段为城市一般地区。南湖园区(规划红线确定的用地范围)总面积2677亩,其中水域面积1614•26亩,陆域面积1062•74亩。属市区内最大的天然湖泊。长约4公里,宽在250~300米之间,水深约2米。
园区内陆域平缓,沿湖周围的一些地段规划红线已贴岸而过,仅有西南岸有较大面积陆域,中段北岸有小块陆域。以二桥(南湖大桥,九拱桥)将湖区分成自然的三段。植被种类较多,草本、木本、藤本齐全,属亚热带类型。水体靠雨水和生活污水补给。
水体已用作渔场和水上游览;陆域景点已开发成百色起义陈列馆、中草药圃、盆景园、兰花圃、四季果园、槟榔园、儿童乐园。北岸已基本开发完毕,开发强度较高,多、高层建筑林立;东南岸已规划成新区;南湖西端外侧是市中心区,除个别新建高层建筑外,便是一些地段的矮小平房,开发量不大。南段两岸有新开发的各类建筑,西岸南段、东岸中段、北段是农村住宅,北段两岸是旧建筑的空地。现状景观:西岸南段———住宅,乱、封闭;东岸南段———自然为主,绿化好;西、东北———有部分村宅,层数低,乱;南端———新建高层建筑,景观质量好,但缺少层次;北端———工厂、低丘;南湖桥以东的壤东中心区已建成若干高层建筑,景观比较好。从尺度上看,南湖沿岸的绿化远不能与建筑相比,界面建筑景观已成为园区的主要景观。
1•2 发展条件
1•2•1 主要优势
区位条件优于旅游资源条件。南湖连接着市商业中心与新区行政金融中心,靠近城市核心部位,交通条件优越,可达性强,而且与城市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对于南湖的景观旅游资源来说,区位的优越是非常突出的。这对于南湖的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对南湖的发展方向,空间塑造及内容结构等有重大影响。市场优势。南湖座落于南宁城区。南宁市区1995年总人口122万人,同期城区总人口82万人。南宁乃广西首府,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南北钦防”金三角是广西最富活力的发展地区,该地域内人口密集,外来人口众多,旅游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旅游区位优势。广西具有桂林的漓江山水、北海的银滩以及凭祥、东兴的边陲旅游等国际、国家级的旅游区,三点构成广西旅游的黄金三角,南宁则处于广西旅游金三角的中位点上。将旅游视角再放大,则南宁处于我国华南、西南二大旅游热区的复合区位,通过旅游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与游线组织,可带动南宁旅游业的发展。
资源比较优势。南宁市区内旅游资源虽较丰富,但无突出的旅游景点(或区),景点(或区)分散且旅游价值不高,或为自然风景区,或为零散人文景点,且旅游配套设施较薄弱。整个南宁市区旅游形象淡薄,这就为南湖景区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裕的创新空间。
亚热带气候。冬季少雨湿润,气候温和,适宜避寒疗养。旅游费用低。广西属我国经济后进区,首府南宁的物价较低,旅游费用低廉。1995年国际游客旅游人天费用仅1237•7元人民币,仅为全国同期的47•6%,香港的17•5%,因而对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1•2•2 主要约束
从现状条件及发展潜力看,南湖园区的约束条件甚多,以至发展升级的难度相当大。从约束条件的主次程序来说,依次有:园区旅游资源条件较差。现在湖区的旅游资源仅适于游览娱乐,资源条件极为一般。而且湖面狭长,缺少变化;陆域窄小,可开发量小。水体补给条件差,水质亦差。园区陆域已开发成6个“园中园”,已无空余陆域,且植被零乱,需要将现有景点改造方能提升。用地局促。南湖园区周围的多数地段已有较大强度开发,尤以北岸为重,几处贴湖建设,且多为多层、高层,少量地段还有超高层建筑,且建筑布局、色彩等零乱;湖区东南面已规划成行政、商贸中心。将湖区的景观视道阻挡严实,空间扩展甚难。更甚者因南湖来源于故河道,狭窄条带状,因而,单位面积的岸线长度远长于园形、方形,从而造成周围景观对湖区景观的强约束。南湖公园周边土地除已有旧建筑外,几乎都已批租出让,有的已建成使用,有的正在施工,造成公园扩大用地的困难,回收土地成本较高。
2.目标定位
为改造园区周边用地,必须以园区为核心,将园区旅游内容延伸至周边地区,形成景区地域。现状条件奠定了“南湖景区”发展方向的基础,即南湖区的发展只能选择一些特定方向,但是可供选择的发展方向中那个最合适,这取决于甲方对“南湖景区”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评判,即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这三者的权重,以及整体目标的优化程度。
根据市委市府对“南湖园区”的目标要求,以及我们对“南湖园区”发展条件的分析,“南湖园区”的目标定位应包括二个方面:一个是作为南宁城市形象的目标:“南湖景区”作为南宁的一个“窗口”,通过与城市人造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南湖成为城市空间序列中的一个有特色的结点———水面开敞空间,给人提供了一个从较远距离、大视角的完整观赏城市的场所,使其成为展现城市风貌的场所;另一个目标是南宁旅游形象目标:“南湖景区”由于其在南宁市区的特殊区位以及“南湖景区”的资源条件,通过高水平的创意分析以及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可使“南湖景区”的旅游地位提升而达到成为南宁旅游形象之一的目标。
3.南湖园区发展的模式与机制
根据以上分析,南湖园区开发只能采取“城园互动”的模式,既不能以园配城,也不能城随园动,原因是园区旅游资源的基础条件与园区周围零乱建筑改造目标的不调和。以园配城,只能少量地提高周围城区的景观价值和环境条件,达不到将周围城区改造和园区一道成为南宁“窗口”的目标;城随园动,因园区资源条件一般,城区改造将缺乏驱动力(资金投入)。
“城园互动”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
3•1 借城入园。(园区周围)城区属城市内部的重心区,西近市中心区,东接商务、金融、行政办公区,其城市风貌应成为“南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香港的维多利亚港,上海外滩、南京路、淮海路等分别成为相应城市游客到访率和回头率最高的景点。但“南湖园区”周围的城市建筑零乱,景观较差,需要通过精
心设计和投资改造给予美化。
3•2 城园功能互补。为弥补园区环境容量不足,园区旅游开发着重旅游项目布局,旅游活动以观光游览休闲为主,将与园区旅游活动配套的餐饮、食宿、娱乐、购物、对外交通、服务等移入周围城区,园区与周围城区形成以旅游为主体,功能互补的整体,以此推动周围城区的改造。
3•3 通过对周围城区的规划设计,将城区景观、功能与园区景观和布局相协调,并通过城区改造,将园区环境容量向邻边城区扩展,以此扩大园区旅游的地域范围和增加旅游项目设置,进一步提升“南湖景区”的旅游价值,并进一步带动周围城区的改造,使“南湖景区”成为南宁城区的“窗口”。
3•4 通过城园的相互推动和累积升值过程,不断提高“南湖景区”的地位并最终成为南宁(市区)的旅游形象之一,通过园区的波浪式扩散,由内向外带动周围地区的改造,使该地区成为行政办公、旅游、商务、金融等环境条件极好的第三产业区。
3•5 旅游激活。通过南湖园区旅游项目的精心策划和“南湖景区”的总体构思,促进旅游业开发,带动园区周围的土地升值和房地产开发,从而达到局部改造园区周围建筑的目的。
3•6 “南湖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项目的设置,重点包括:
3•6•1 民族特色。因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且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3•6•2 城市风貌。“南湖园区”特殊的区位条件所需要。
3•6•3 水景与水上旅游项目。“南湖园区”以水为主,旅游项目应做足水的文章。
3•6•4 生态效果。生态旅游将成为世界旅游业的主导潮流之一。“南湖园区”生态条件尚可,更有利者,向西南可延伸至邕江景观与生态东、向南绿带延伸至青秀山风景区,使南湖生态空间向外扩展成大的生态空间区,旅游景点的空间组合更具合理性:“南湖景区”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