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论文网:论大众传媒的理论知识指导
摘要: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思考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时,就明确指出了传媒“使文化代代相传”的功能。本质上,这就是传媒教育功能的一种表现。口耳相传、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是传统社会教育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而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媒充当了新的“故事”讲述者,开始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正如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所说:“真正的教育也离不开新闻(媒介)。因为大众传播工具是一种扩大器,可以使教育者的作用超越一般传播的对象。”
关键词:传播工具 传播学 传媒
一、大众传媒施教的潜隐性
1身份确认大众传媒虽然有着明显的教育功能,但大多数情况下却并没有明确的教育者身份(尽管部分直接的教育内容显示了类似身份,但也是非强制性的)。同时,它的教育还常常被其诸如传播信息、提供服务、提供娱乐、进行监督等功能掩盖,因而它的“施教”往往具有模糊性,是一种“潜隐的”教化。这种教化几乎渗透在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一切信息内容中。因为“潜隐”,所以很多传播结果出乎传媒的意料。比如,电视节目中过多地呈现暴力场面,可能会诱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传媒对一些犯罪行为的具体步骤和细节的过于详细的报道,会成为某些犯罪分子的“教材”;传媒中过多地涉及婚外恋、养“小蜜”、“包二奶”等内容时,可能会让人们把这些“非常”的社会现象反视为“正常”,对其违法性认识不足。产生这些“负效应”通常是缘于传媒为争夺受众眼球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自身作为广义“教育者”的身份所致。因此,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是传媒应有的基本理念。#"教育方式大众传媒提供的“教育”是蕴含在每日海量般的信息中的,受众在接收这些信息的同时接收了蕴含在这些信息中的观念、态度等。大众传媒的“教育”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体现出来的,它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浸润式教育。
2教育内容大众传媒对人们影响最大程度最深的领域,应该说是在价值观念的更新与改变,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改变等方面。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无论是纯粹的新闻信息还是其他各类节目,其中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观念,这些观念往往与现实社会和大众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受众也具有特别的影响力。比如,就业、民主、法制、环保等等新观念的提倡和普及最早都是从传媒开始的。可以说,时代发展之后几乎一切全新的观念都首先经由大众传媒传播,然后逐步成为了一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精神。国外在这方面取得的实证成果已形成了一种广受关注的研究范式,即“创新的扩散”。
3影响力个体的物理生活圈非常有限,个体只有通过大量接触、使用传媒来认知大众传媒所提供给他们的“现实社会”(实际上是“拟态环境”),并由此调整自己的行为。此时传媒已经成了个体当然的教育者和引导者,这种教育与引导其影响力可以说是持续一生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学校教育与大众传媒教育对个体的影响有复杂的交叉性,两者可能既有相互整合,又存在相互干扰。深入地研究和探知其奥秘,对科学地、合理地发挥大众传媒的正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众传媒实现教育功能的途径
传播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大众传媒的重要任务。报刊中的知识性内容、广播电视中的教育台、教育频道以及综合频道中的教育节目,就是传媒在以教育者的身份直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但大多数情况下,大众传媒是以传播各种新闻和娱乐信息的方式,潜在地实现“教化”功能。比如传播法制新闻内容的同时实现普法教育。央视《今日说法》通过对具体案件的报道和分析,让普通老百姓理解了枯燥的法律条款与鲜活的实际生活的切实联系,懂得了“可为与不可为”,并逐步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又如“生活”类电视节目,向受众提供生活信息的同时也教会人们如何购房,如何签订购买合同,如何健康饮食等等。这时候,传媒无疑是一部生活百科全书。比之于正襟危坐地翻阅教科书更吸引人的是,大众传媒这种“寓教于事,寓教于乐”的典型特征让受众更觉“实证”和亲切,也更易接受。无论大众传媒是否意识到,它都在通过自己传播的所有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现实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其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着事实上的教育、教化、引导功能。大众传播的“培养分析”理论揭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揭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 程,它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三、大众传媒教育功能的社会责任基于以上的认识,媒介在传播的整个过程中应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社会道义。要有社会责任感,以传播优秀、先进的文化为使命。优秀文化的传承,科学理念的普及和推广,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持续力量才能形成声势和风气。在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传媒已经深度进入市场的今天,人们(包括传媒自身)都太容易在物质利益、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迷失。因此,媒介一定不能贪图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忘记了自己的社会使命,不能为了物质利益淡化甚至失去了对理性和道义的追求,一定要固守自己作为优秀文化传承者的操守,始终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供充满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和较高文化知识品味的信息,为受众营造一个健康的精神家园。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传播,努力树立传媒权威性。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活和调整自己的行动,人们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和变化情况,往往会拜传媒为师,因为大众传媒传播的是各个领域的新动向、新成果,同时有着跟各行各业专家权威打交道的最有利条件,大众传媒在相当程度上充当了一种“权威”。正因为此,大众传媒更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传播,对受众切实负起责任来。如果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经常把似是而非的“传闻”当作新闻抢报,或充斥着前后矛盾的说法,既破坏了自身声誉,也侵害了大众的利益。尽量避免“负效应”,加强传媒自律。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正面的教育功能,大众传媒传播任何信息之前应该预先评估它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效果,合理配置新闻资源。在法制类、社会新闻类以及有关娱乐、时尚、流行等的报道中,这特别应慎重考量。再如,电视剧中暴力场面、婚外恋情节过多会带来一些什么社会影响?津津乐道“豪华”、“享乐”、“身份”、“另类”是否有“煽动性”?大众传媒是一个巨型的“扩音器”,因此,传媒应加强传媒自律精神,开展传播活动时应务必慎之又慎,牢守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教育、教化、引导作用。鉴于此,传媒应切实担负起高尚而神圣的社会责任,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先进时代精神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