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质量管理论文,本文研究了陕西省内 64 家国家级/省级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质量管理绩效的评估,样本遍布陕西的各个市区。首先,通过问卷对合作社背景性风险、合作社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质量控制行为和质量管理行为以及质量安全输出水平进行测度;其次在确定输入与输出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随机前沿模型用于计算每个合作社的质量管理绩效水平,并对各个市区综合质量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估。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建国 70 周年之际,由国家统计局农业司发布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公告显示,我国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截至 2018 年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总数量超过 277 万家,其中合作社总数达到了 217 万家之多[1]。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增加,为更好的规范与管理合作社,我国于 2017 年末再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农民专业联合社等章程[2]。农民合作社在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凸显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城市消费群体对果蔬类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1984 年以来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果蔬类农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口粮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在不断下降[3]。陕西省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所有种植类合作社中所占比重与日俱增,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合作社。
2020 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产品的认证,为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须强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并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 17 个关于“三农”的文件,文件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质量管理工作在农产品生产和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引起重视。而合作社作为生产农业的源头,更应当认识到质量管理的迫切性。2006 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农产品质量以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出了重要保障。但现实表明,当前农业合作社的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与保障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想要有效践行“从农田到餐桌”[4]的愿景,就需要各个生产环节在提供足量食物的同时保障食物的质量。尤其果蔬类农产品因其脆弱性、易腐性,果蔬类专业合作社更应投入大量的精力用于质量管理。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管理的研究多集中于质量管理的单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面,而很少有学者关注到即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管理的绩效水平。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质量管理绩效的相关研究,从陕西省合作社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 64 家果蔬类农业专业合作社访谈,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质量管理绩效进行测度,并探索质量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从而丰富了国内关于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的相关研究。
1.2.2 现实意义
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已然成为消费者、农业以及食品行业关注的焦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农产品质量的管理是关系到农业安全的关键一环。本研究通过评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管理绩效以及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意识。农产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对农产品安全与否起着重要作用[5],因此,研究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果蔬类农产品的种植受到了越来越多合作社的青睐。但果蔬类农产品的脆弱性、易腐性,对果蔬类农产品生产者质量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通过调研,对陕西省果蔬类合作社质量管理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分析其质量管理的绩效水平以及影响其绩效水平的因素。对陕西省果蔬类农业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的研究对于了解果蔬类农业合作社具有重要的意义。
.........................
第二章 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陕西省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2.1.1 陕西省果蔬类农产品的基本情况
早在 2015 年,总书记考察陕西省时就农业发展强调了“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同时提出了要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香美’的陕西果业梦。陕西省果蔬类农产品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总体产量位于全国前列,水果类农产品产量更是仅次于农业大省山东省,居于全国第二。
1)果业生产规模与区域分布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分省水果产量变化的最新统计信息显示,山东、陕西、广东的水果产量居于全国前三,占全国比重分别为 27.19%、15.27%和 15.2%。其中位于第二位的陕西省 2014-2018 年以来的水果产量依次为 1849.92 万吨、1930.90 万吨、2017.84 万吨、1922.06 万吨、1566.01 万吨。
以延安、渭南等 5 市形成的渭北苹果产业带、以周至、眉县为中心的猴桃产业带以及位以汉中市城固县桔园镇为中心扩散的柑橘产业群共同促进了陕西果业的发展。陕西省 2019 年统计年鉴显示,30 个苹果基地县均分布在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延安等地,2018 年全省果园面积为 597570 公顷,产量为 1008.69万吨;10 个梨基地县分布于咸阳、渭南、延安和汉中四市,2018 年梨园所占面积为 46568 公顷,产量达到了 99.72 万吨;西安市灞桥区、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以及宝鸡眉县和汉中城固县 6 个基地县是猕猴桃的主产区,全省共有猕猴桃园面积 53162 公顷,产量为 94.79 吨,其中基地县产量占全省的 81.3%。
2)蔬菜生产规模与区域分布
陕西省的蔬菜产量目前居于全国中等偏下的水平,2001 到 2015 年的蔬菜产量依次是 1432.5 万吨、1525.62 万吨、1629.36 万吨、1724.68 万吨、1822.53万吨。如表 2.1 所示,陕西省各市区的蔬菜生产规模大小不一,区域分布较为分散,以关中地区为主要生产基地。其中省内产量最高的西安市的全年蔬菜产量为373.69 万吨,而在百万吨以上的市区共有 8 个,其中西安市、咸阳市和渭南市蔬菜产量居于全省前三名,调研中也发现三地的蔬菜生产水平较高。而铜川市的蔬菜产量位于全省最末位仅为 6.58 万吨。
...........................
2.2 访谈总结与分析
2.2.1 预调研分析
2019 年 5 月对陕西省榆林市某县近十家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对当地村委村干部以及合作社负责人的访谈后,对当前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地域局限性,我所调研县城当地的农业合作社主要分为两个类别。其一是以代办为主导的合作社,主要特征是以代办业务和种植业务为主,辐射当地20 多个农户;其二是以采摘业务为主的合作社。
在此次预调研过程中发现,调研的大多合作社都很难体现“合作”二字,且质量意识淡薄、在所有调研的合作社中几乎没有积极参与认证、对质量的管控都来自于被动的上级监管。从合作社的基本情况来看,合作社规模大小不一,以采摘业务为主导的合作社面积最小。而接受此次预调研的合作社负责人平均学历偏低,而学历最高者为高中毕业生。这些合作社的种植作物多为萝卜、土豆、辣椒、大棚蔬菜等。
对于问卷量表部分的调研最大的难处是负责人的回答总是“不知道”或者“没有”。尤其以两个题目最甚。一为“质量安全问卷是否有记录和存档”,一为“个人卫生以及卫生措施”。大多数负责人告诉我工作人员会带上手套,而深入分析才知手套是由于“安全问题”而并非源于“卫生问题”。由于大多合作社属于代办性质,所以皆配有冷库,储存和冷却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灌溉水均为地表水。对农作物的审查皆来自于进入市场前的农残检测或农业部门的统一检查。
从短期来看,质量管理是一个投资的过程,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去看到实际的利润。但正如我在访谈中村干部提到的一样,长远来看好的质量才是一个产品立足的根本,才能形成响当当的品牌。三品一标认证等质量管理手段的推进,都表明质量才是合作社的生存之本。由于预调研阶段所调研的合作社局限于一个县城,且合作社规范性差、空壳合作社居多;故在正式调研中选择以陕西省最新评出的省级和国家级果蔬类农业示范社作为调研对象,从而提高样本的规范性与代表性。
..............................
第三章 陕西省果蔬类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 20
3.1 陕西省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问卷 .............. 20
3.1.1 问卷来源 ...................... 20
3.1.2 问卷设计 ....................... 23
第四章 陕西省果蔬类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的数据整理分析 ...... 26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分布 ...................... 26
4.1.1 数据来源 ....................... 26
4.1.2 样本分布 ...................... 27
第五章 陕西省果蔬类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评价 ............... 38
5.1 随机前沿模型 ................... 38
5.2 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综合得分的计算 ....................... 39
第五章 陕西省果蔬类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评价
5.1 合作社质量管理绩效综合得分的计算
本文拟采用上文提到的 Frontier4.1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为避免数据的共线性,在利用软件之前先将 12 个输入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将主成分计算结果作为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