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 14 个二级指标,其中 X1到 X12为输入对象,后 2 项为输出对象。由于随机前沿模型是多投入单产出的数学模型[67]。故将后两项输出对象取平均值,整合为一个综合的输出指标。而为避免数据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本小节在确定输入项之前,利用 SPSS 对 12 个投入项进行主成分分析,将主成分结果作为最终的输入指标。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结果显示,KMO 值为 0.823,显著性小于 0.001,说明该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了陕西省内 64 家国家级/省级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质量管理绩效的评估,样本遍布陕西的各个市区。首先,通过问卷对合作社背景性风险、合作社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质量控制行为和质量管理行为以及质量安全输出水平进行测度;其次在确定输入与输出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随机前沿模型用于计算每个合作社的质量管理绩效水平,并对各个市区综合质量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估。具体结论如下:
1)合作社的背景风险性因素以及对质量控制、保障行为整体上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背景风险性因素的综合平均分数为 3.11,而质量控制、保障行为的得分为 3.16。即在中等水平的产品风险、生产风险、组织和供应链风险的基础上,合作社进行了中等水平的质量管理控制和保障行为,最终得到中等水平的质量安全输出。
在背景风险性因素中,供应链特征的得分 3.24 最高即风险最高,表明合作社作为供应链的前端主体,无法对于整个供应链的质量控制发挥关键作用。而生产过程 3.01 和组织特征 3.01 的风险程度较低,表明在生产过程中已逐步加入自动化设施,生产过程中人员接触率的降低能有效避免种植和操作与农产品的密切接触而生成的细菌。
对于质量控制行为和质量保障行为的 8 项指标来说,支持性文件这一指标取得了较高的得分 3.34,即合作社的文件系统和记录制度较为完善。其原因主要在于,绝大多数合作社都做了无公害认证,规范性的文件和台账记录是必不可少的。而得分最低的部分为系统需求设置 3.09 和预防措施设计 3.11。最后一个部分为合作社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内外部质量输出水平,平均得分为 3.19,表明这64 家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管理绩效的输出结果处于中等偏上。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