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教学改革论文格式、教学改革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如何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及教学管理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668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205301603174675 论文字数:6176 所属栏目: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毕业论文范文如何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及教学管理
  
  摘要: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体现出很强的政府主导型,随着中国加入WTO,高等教育将面临参与国际大竞争。本文分析了国内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以及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实,在高教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并力求有所创新。
  
  关键词:管理体制;教学管理;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教学管理作为其子系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教育的改革,其中核心问题是高教教学和管理的改革。因此必须把教学改革确立为高校整体改革的核心环节,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全国许多高校在结合国内现实、学校的特殊实际,也出台了不少改革方案,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论文网http://www.51lunwen.org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体制、管理者的观念、历史条件、办学规模、师资结构、管理思路等方面的约束,高教改革仍摆脱不了旧有观念、体制等思路的羁绊,以至于改革最后有的是有头无尾,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还有的是只有计划没有行动,纯粹纸上谈兵。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思路,并对具体的实践作简要的探讨。
  
  一、深化高等教育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原有的高教管理体制是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门和地方部门分别办学并直接管理的体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务院和教育部已觉察到这种体制的弊端,通过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到1992年原国家教委首先打破高校单一的隶属关系,开始实施以主管部门共建和高校间开展合作办学为主要形式的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接着中央又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又将体制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进入新世纪后,通过八字方针的不断贯彻,对国务院部门所属学校集中进行了三次大调整,基本上完成了部门院校管理体制的调整。虽然改革以后学校的优势和效益在多方面显现出来了,但这仍然没有解决管理中最根本的问题,无论高等院校由中央、国务院部门管理,还是地方管理,其管理的实质并未变,即集权式的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约束和限制了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开展。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中高等院校都还是属于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高校由中央各部委直接管理,大部分院校由省市地方政府管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管理模式仍然是高度集权的体现。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高等院校的校长等校级领导的任命带有浓厚的官本位和神秘色彩,任命权集中于中央和地方行政部门,其产生过程缺乏民主性和竞争性,往往适合担任校长的人选未被任用,所任命的领导却并非是最佳的人选。在高教领域文化水平低的领导文化高的,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这种任命方式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在行政级别和政治生活方面,享受的是部级或厅级待遇,导致一些被任命者产生严重的官本位思想,他们并不是把这一职位当做一种对教育事业的责任,而是当做一种政治、经济待遇,在实施管理等过程往往奉行的是唯上不唯下原则,而忽视对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利益和学生的前途的全面考虑。我们党有一贯的干部选用标准和程序,这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作为高等院校党委书记的任免采用这种方法自然是无可厚非,但把这种法则延用在校长的任用过程中,从对高等教育和学校的发展角度来说并不合适,我们的组织部门应该制定更科学合理的高校校长任用制度,更多地发扬群众路线,全面地考察领导干部。高等院校是一个教学、学术和科研场所,有其特殊性。随着高教的不断发展,教育也成了一种产业,因此高校不等同于党务、行政等政府部门,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可以和企业相提并论,因此其校长等领导完全可以通过民主推选产生,其具体方式可以斟酌,或许也可以和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一样,经推选产生,再由管理部门审核批准任命。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有益的尝试来深化高教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在学校的具体管理上,主管部门管得过宽、统得过死,无论从学校的招生计划、设备计划、基建计划等一些日常工作都须经批准。而有的管理部门也不是以学校、以教育为本的理念来行使职能的,在管理过程中,作风拖沓、推诿、消极现象时有发生。某个行政部门的司长、处长对下属学校可操生杀大权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以至于学校校长见了那些所谓的“实权”人物总是诚惶诚恐。在教材建设和管理上,教育行政机构热衷于出版统编教材,国内目前“两课”教材和一些计算机等公共课教材,同类教材有数百种之多,其中很多就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杰作”,其主要动机之一就是教材发行的利益驱使。高校若不选用行政部门统编的教材,管理部门动辄以评估不合格相要挟,或通过各级领导前来干涉,直到学校选用该教材为止。其实这类教材高教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都有非常优秀的模本,根本无需再低水平的重复编写。高等教育不同于中等教育,它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很多前沿性、探索性的问题,在教材选用上应该提倡择优、择新和适用的原则,更应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材建设局面,而不是一味地搞什么地方统编教材,从而导致劣质低水平重复教材的泛滥。
  
  以上只是部分典型的情况,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弊端存在,究其原因,根本就在于高校集权式的管理体制。周远清副部长就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曾讲到过:“中央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宏观管理部门,没有必要继续直接管理学校,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管理和决策上。”希望国内的这种体制改革继续按照“八字”方针,彻底完成体制改革的任务。让各高等院校在校长等所有人事的任用,在学校教学、科研的管理上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这是高等教育真正走向国际化、充满竞争活力的重要前提。
  
  二、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不仅是在经济、贸易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包括文化、教育在内的全面开放。因此当务之急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交往能力的人才。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当今世界潮流,尽快地行动起来,转变思路,融入到国际教育的洪流中去,否则我们的高等教育必将被国际高等教育界所淘汰。综观历史,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四大发明给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过去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才使得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远远落在别人的后面。因此不走向国际化,不但我国的教育会弱化,经济更会退化。
  
  另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国家的概念正在淡化,经济全球化已使商务活动和教育活动突破了国家的边界。世界各发达国家不但在经济上渗透全球,更是把教育的触角伸到我国。高等教育融入国际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打赢这场教育的“战争”。具体设想有很多,有专家提出建立高等教育特区,借鉴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试办教育特区、试办特许学校、国外大学分校等等,进行综合性的教育改革。笔者认为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但是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有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根据国内各高等院校的实际,既有整体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和操作策略,也有各高等院校各具特色的具体方法。借鉴国外大学的办学方法、提升办学层次、拓宽办学途径、增强竞争实力。
  
  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在办学方式、途径上仍然较封闭,开放力度不够,与国际高等教育交流和接轨尚未广泛进行,也缺乏将本校、本学院和本专业推向国际化的措施和方法。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具体进行实施:
  
  一是实现和国外高校全方位的交流,特别要注重的是学术上的交流,包括互派访问学者和互派留学生、中外联合办学、聘请外籍教师等,尽可能多地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争取将更多的科研成果在国际性刊物上发表,以扩大影响。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帮写mba论文 http://www.51lunwen.org/mbathesis.html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是一大突破,通过这种方式,国内有多所高等学校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办学,培养或正在培养一批外向型国际化的人才。我校也相继与韩国和澳大利亚等高校互派留学生和联合办学,培养高等教育管理人才,每年派出的和来我校留学的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势头很好。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合招收的教育管理硕士班影响很广,吸引了大批的国内、省内教育管理人员的报考。增加外籍教师引进的数量和质量,聘用国外高等教育管理人才。目前国内高校大都聘请部分外籍教师任教,为了在语言上和专业上与国际更好地接轨,应该聘请更多的非语言教学的专业课外籍教师,这样,一方面促进语言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高校聘外籍教师很普遍,但鲜有聘请外籍教育管理专家来管理我国的高校,通过这种引进,将直接带来国内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管理经验、管理手段和方式,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是全面借鉴国外先进的高校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国外很多的高等院校采用的是自治、自主管理体制,大学校长和一些重要管理岗位,都是由学校内部民主产生。学校有来自各专业的关键教员组成的教授委员会,对学校许多重要的教学科研管理事项具有决策的义务和权利。在教学过程中,不提倡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而是由各任课教师自主决定其教学方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校方通过某种教学质量评估和评价体系,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宏观的评价。由于国内高教体制的改革尚未到位,而且也不可能像国外政府那样宏观管理学校,因此要完全采用国外的人事制度和教学制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目前来说也是不现实的。但随着国内对高校体制的改革逐步到位,高等院校自主管理的环境进一步宽松,完全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的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