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6 章 结论
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政策背景,以缓解就业压力、储备党政后备人才、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现实背景,以新时代下新的任务和挑战为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村官的概念、群体的特征、以及大学生概念进行了界定,梳理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探索及全面实施的发展历史。
本文以泰州市姜堰区为例,调查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现状。2008 年至 2018 姜堰区共选聘村官 410 人;46.4%目前任职岗位为村书记助理和村主任助理;2008 年至 2018姜堰区共流出 258 名大学生村官,其中 78.7%流向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日常工作中52.7%的大学生村官驻扎在农村第一线,25.5%的大学生村官被借调;89.1%的大学生村官都受到村干部帮扶;大学生村官整体认为日常考核成效一般,仅7.3%和 20.9%的人认为非常有效或比较有效;
在经济工作中大学生村官在协调村民外出务工和提供致富信息为大学生村官经济工作较为突出,分别占比 79.1%和 70.9%;大学生村官在村民自治工作中成效明显,占比均达到 70%以上。
在满意度调查中 56.4%的大学生村官对收入待遇基本满意,而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分别占比 1.8%和 33.6%;对于工作环境满意度较高,选择比较满意的人数占 25.5%,基本满意的占 32.7%;对于发展前景,大学生村官普遍满意度较低,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人数占 34.5%和 7.3%。
通过调查内容,总结姜堰区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四方面的实施成效:分别拓展村民就业渠道;提升村民民主意识;丰富村民文娱生活;改善农村村容村貌以及大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大学生村官计划面临的问题有:职业规划出路较为单一;扎根农村思想较为薄弱;对农村经济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最后本文提出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发挥实效的思路与对策,包括以“树人”为根本,注重着眼长远;以“适岗”为前提,注重定向选聘;以“践行”为关键,注重正面指引;以“培养”为方法,注重科学管理;以“稳定”为原则,注重动态流动等五条具体对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