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公共行政管理论文,本文选取上海J公益发展中心作为研究案例,旨在探索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建设进程,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公益性社会组织在专业能力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制度管理和资源限制,组织需要从政府和社会等多种渠道获得项目和资金支持来保障组织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资源。J 公益发展中心在专业能力建设的过程中,直面我国当前认知症领域存在的问题并聚焦实际需求,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本地策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一个框架”、“一套体系”、“一种模式”、“分类需求”、“精准服务”、“政社合作”等切实有效的产出和行动,最根本的还是专注于专业服务,深耕品牌,创立并发展代表性的品牌项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建设问题可以追溯到西方福利国家的改革,“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与政治背景,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福利国家政策为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开支负担,并且损害了经济增长,1”因福利政策所带来的失业、财政危机等不良影响导致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人们对引入市场机制进行改善服务质量的呼声开始高涨,政府也认识到非营利机构在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优势,“爆发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危机更为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加之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政府开始主动地向非营利组织开放公益服务。2”市场化浪潮有效的推动了非营利组织服务能力的提升,而我国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也是伴随着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单纯仅靠政府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如何解决新时期公共服务的供需平衡问题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现实难题。盖伊·彼得斯表示:“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没有一个行动者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应用所有工具,也没有一个行动者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公共事务中的所有问题3,”这也意味着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可能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有效方式。当前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成长及其专业性使其成为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有力帮手,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开始吸纳优质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相继出台的文件条例也印证了吸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事实。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党的十九大提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4等都明确了社会组织的地位。在此背景下,公益性社会组织只有进一步提升组织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抓住组织发展的机遇,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彰显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公共责任和社会治理功能。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随着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其在许多领域发挥的作用逐渐得到民众的认可后,公益性社会组织更积极地通过提升专业能力来发挥其作为社会力量的社会治理功能。因此,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成为基层重要议题之际,如何推进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建设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主题与焦点。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能力组成内容的研究
研究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建设首要就是明确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的组成内容,不同的学者的研究角度和侧重内容均有不同,Peter·Eisinger认为非营利组织的服务能力内容包括“组织拥有的资源,拥有专业技能的员工,完善的组织制度,精英领袖和与外界的联系”5。Paul·Connolly, Carol·Lucas认为非营利组织的服务能力包括“组织的战略使命,内部治理与运作,项目的开展与实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组织领导者的个人素质”等6。Christensen,Gazley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非营利组织服务能力建设的影响因素有政治环境与市场,组织基础设施与设备,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情况等。
(二)关于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建设面临困境的研究
公益性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说是研究社会组织领域必然会涉及的问题,只有明确问题所在才能更针对性地提升专业能力。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内部管理困境和政府支持不足,这也是绝大多数社会组织遇到的共性难题。
........................
第二章 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建设的理论内容与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的演进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组织理论形成发展的时间线来看,有学者将其分为了“组织理论的范式形成期、组织理论的范式局部整合期、组织理论的范式繁荣分化期”36。从内在属性上看,将组织细分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三个视角。封闭观下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受计划控制是理所当然的37”,代表人物韦伯将组织目标分解成专门的职能,并将各种职能赋予给专门的部门,并对其权力范围进行界定。自然系统观点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自发适应条件、自觉生存发展的有机体,组织在自利性驱动下将生存视为组织的最高目标,认为组织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过程需要努力提升组织的适应性”38,“并且认为保持组织结构敏感性、敏捷性、组成恰当的组织形态,调动组织拥有的条件,为组织生产发展提供所需功能是自然观下组织理论的核心逻辑”39。这一视角的代表人物有罗伯特·莫顿、塞尔兹尼克和古尔纳德等人,他们都将“组织界定为具有适应性的社会结构或有机系统,并对环境做出适应性反应”。总的来说组织通过组织要素的调整和配合以实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更好的完成组织目标和任务,需要进行资的整合和组织结构间的信息交流,并依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开放系统观下的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福莱特指出“组织是开放的有机系统,组织的行为不仅是对环境的反应,也是对自身反应对环境改变所做出的反应,40”这类观点的整合形成了权变理论,詹姆斯·汤普森是权变理论的奠基者,他解释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此外,开放系统观点还强调了“组织成员为达成目标和适应环境会做出能动性反应,因此组织应当积极开发组织成员未被开发的潜能,并将其作为组织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权变理论从多个视角将组织相关的许多重要因素联系起来。本研究的主题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建设问题,公益性社会组织是能动的组织个体,因此会对内外部环境情况变化做出能动的反应,并根据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战略规划,对组织要素进行调整以更好的促进组织生存和发展。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核心概念的界定是研究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相关核心概念就行界定,才能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明确概念的使用。本研究的主题是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能力的研究,因此,需要对公益性社会组织和专业能力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
一、公益性社会组织
首先社会组织的概念是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最初明确使用,但其内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从党和国家的规范性文件中看,社会组织是对我国“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众多称谓的概括性总结。在一些学科理论研究中会使用“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因此这些定义常被交替使用而缺乏严格的区分。而公益性社会组织这一概念,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理论界有学者出于研究的需要对“社会组织”做出了分类,一般按组织性质将社会组织分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和“互益性社会组织”,但不同国家对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界定有一定的差异,对“公益性”的决定也根据国情而有所不同,日本的《关于公益社团法人以及公益财团法人认定等法律》指出“公益法人要依公益目的事业为最主要的目的”,美国则是将“公益性事业”的范围作出了界定,英国对于公益性的认定需要符合“有益性”和“公众性”,我国对于公益性事业未进行定性,只是对公益事业的外延进行了列举。许多研究中也没有特定公益性社会组织进行明确界定,主要是将其归为社会组织进行整体研究,因而与慈善组织、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交替或混合使用的情况也很常见,但公益性社会组织还是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笔者根据对文献资料的总结,认为公益性社会组织主要是指“在法律法规允许的领域范围内,向不特定的多数人无偿或者以较为优惠条件提供服务,从而使服务对象受益的一类社会组织”。
.............................
第三章 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案例—以 J 公益发展中心为例..................26
第一节 J 公益发展中心的整体情况............................ 26
一、一个守护记忆的组织:J 公益发展中心生成背景........................26
二、J 公益发展中心的发展历程............................27
第四章 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建设的四个维度.............................33
第一节 服务供给的能力............................... 33
一、基于兴趣需求开展个性化志愿服务活动......................... 33
二、通过项目化运作导入专业化服务....................... 34
第五章 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建设面临的制约困境............................47
第一节 专业能力建设中制度资源的供给缺失............................... 47
一、依赖行政力量支持导致组织发展独立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