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1 问题的提出
1.1 国外研究
20 世纪30 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就青少年社会能力发展中的同伴关系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20 世纪 60-70 年代前后,相关学者进行了很多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并受到很大的关注。特别是 70 年代中期以后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20 世纪 90 年代,对同伴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扩展,一方面对以往的研究内容更加深化了,如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对同伴关系类型进行了扩展等等;另一方面是研究更加注重以往经验的作用,以及同伴关系在情感、性别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国外比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有首属群体理论、两种不同性质人际关系理论、重要他人理论、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国外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对同伴关系类型、特征和意义的理解更为精确。而其他研究在新的领域和现有研究思路的整合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最近几年,有关同伴关系研究扩展到情感、脑神经科学、气质、性别和文化等方面,甚至是跨学科领域进行研究。
………
1.2 国内研究
我国学者也在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认知、其他社会关系、社会适应、社会技能训练及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等领域进行研究。还有些人比较了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在功能上的变化。这些研究让人们对同伴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前些年,关于同伴关系研究领域既继承了过去的研究传统,又比较周详的考察了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情绪、学习、社会行为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在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 大部分学者努力阐述情感和行为两层面之间关系的中介因素。同伴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辛自强,孙汉银等(2003)的“青少年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将社会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和有争议行为,其中有争议行为指从项目内容看不能明辨性质但多数指向外部的行为。研究表明:(1)“班级戏剧“量表中的 30 种社会行为可划分为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和有争议行为四个方面;(2)亲社会行为和有争议行为能够正向预测同伴的正向提名,攻击和退缩行为能够正向预测同伴的反向提名,亲社会行为能正向预测社会喜好程度,而社会影响程度则主要是由亲社会、攻击和有争议行为预测的.(3)受欢迎组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和有争议行为较多;被拒绝组的攻击和退缩行为较多;被忽视组的退缩行为最多;有争议组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有争议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较多,退缩行为最少。
……..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为拉萨市一中和八中两所初中的藏族学生,采用分层取样,男女生按自然分布取样。这两所学校招生的对象藏汉学生都有而且学生人数较多几乎覆盖全市,所以选择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具有代表性。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法,从初一至初三年级各抽取一个班的学生(每班 50-60 名)共 330 名左右学生。
……..
2.2 测量工具
采用了沃建中的《同伴关系量表》,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作者对问卷稍作了修改,在问卷的第一部分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中添加了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两项内容,以便于预期目标的达成。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级、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是否独生子等),另一部分为《同伴关系问卷》(以下简称“量表”)共 28 题,量表总得分介于 28~112 分之间;90 分以上说明与同学相处的困扰较少;70~90 分,说明与同学相处存在一定的困扰;50~70 分,说明与同学相处的行为困扰较为严重;低于 50 分,说明与同学相处存在严重的行为困扰。该量表共包括 4 个因子,分别为交谈方面、交友方面、待人接物方面和与异性交往方面。在让学生做题时,是将这 28 道题一起让学生做的。在做时为了问卷结果的真实性,只让学生填上性别,不要求写名字。问卷的有效信度是:Cronbach's Alpha=0.838。
………
2.3 问卷回收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 330 份,收回有效问卷 310 份。有效回收率为 98.8%。
……..
2.4 统计处理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所用的指示语是统一的,事先没有对学生透露任何有关问卷的事情,要求学生在拿到问卷之后马上就做出来。基本上要求学生在 15 分钟之内做完。在做完所有的问卷后,采用 Microsoft Excel2000 和SPSS16.0 进行统计。统计出平均数、标准差和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
3 结果分析......9
3.1 学生总体同伴关系差异比较....9
3.2 在同伴关系中的三方面存在差异.....11
3.3 不同性别同伴关系差异比较.......12
3.4 不同年级同伴交往差异比较.......13
3.5 不同家庭结构同伴交往差异比较.....13
3.6 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交往差异比较....15
3.7中学阶段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差异比较.......15
4 讨论....16
4.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同伴关系中差异........16
4.2 初中阶段藏族学生同伴交往性别差异..........17
4.3 中学阶段藏族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差异..........17
4.4 影响初中藏族学同伴关系行为困扰的因素........18
4.5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19
5 结论....19
4 . 讨论
4.1 同伴交往中不受欢迎的独生子女占相当的比例,而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同伴关系中的待人接物和与异性朋友交往三方面存在差异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唯一性,是他们在个性发展和智力成长上超过非独生子女的有利条件,但同时,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同伴之间的交往,易受大人们的宠爱是不良个性产生的根源,所以独生子女在儿童时的人际关系及性格的发展极易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待人接物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明显的差异。从结果中可以看到,初中藏族学生中,女生的同伴关系显著的好于男生,这与女生在同伴关系中比男生更乐于相互分享、相互帮助有很大关系,而且在同伴关系中女生比较愿意向好友倾诉宣泄心中的想法。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初中男女生生理发育的时间差异和个性特征的差异造成的。男生的生理发育和成熟要比女生晚一年到两年,因而,当相同年龄女生的心理开始趋于稳定和成熟时,男生还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剧变与动荡时期。结果中也表明了独生学生的同伴关系显著的好于非独生学生,这是因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帮助,所以在学校的集体中更倾向于与同学沟通。
………
结论
我们本次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5.1 初中藏族学生在同伴关系中的交谈能力,待人接物和与异性朋友交往三方面存在差异
5.2 初中藏族学生同伴交往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同伴关系明显好于男生。
5.3 不同年级的初中藏族学生在同伴关系的交谈能力,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及与异性交往四个纬度上存在差异,特别是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和与异性交往三方面的差异显著。
5.4 家庭结构对初中生同伴关系有一定的影响,而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不存在差异。
5.5 中学阶段藏族学生毕业班的同伴交往困扰的明显比非毕业班的多,同伴关系困扰少的与非毕业班没有显著差异,同伴关系一般的明显比非毕业班的多。
............
参考文献(略)
教育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 导 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价值
在国务院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诚信教育一直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作为道德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存在的实质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诚信自古有之,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其所涵盖的价值意义与时代精神方面得到了发展与丰富,中学生作为时代的娇子,正值豆蔻年华,其诚信水平决定着今后个人成长,同时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秩序。在古代,人们将诚信看做是个人品质的代表,诚信也是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在现代,尤其是再我国迈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世界经济浪潮的席卷,各种文化开始泛滥,其中不乏一些与诚信精神相违背的观念,人们对经济利益追逐过程中,资本文化、“一切向钱看”等挑战诚信信念的文化标志开始出现,虽然人们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享受着经济带来的丰富物质生活,但是诚信这种人应该与生俱来的道德品质面临着多重挑战。在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标准,诚信作为社会个体立身之本,中学阶段是最佳塑造时期,首先就中学生而言其心理成熟度、生理年龄、大脑发育等正值人生的最佳阶段,这时的学生思想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敏锐,对于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更为迅速;其次,就中学生所成长的时代背景来看,如果不能以优秀的道德文化、诚信文化来影响中学生,那么就有可能被非诚信、伪道德的文化所影响,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中,也进一步规定了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了诚实守信应当是一切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与前提。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中也指出了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从中学生的另一种社会身份——公民的角度对中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