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普通高等学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加强艺术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国际国内竞争越来越激烈,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就因之越来越迫切,特别是在加入 123 后,中国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而应对挑战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育, 即复合型、 国际化、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要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目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中, 首先要破除传统的 “智育第一” 的观念, 即在传授知识、促进智力发展的同时,使学生在道德修养、身心健康、 审美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艺术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艺术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突破口。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作为人类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艺术生长于人类生命活动中, 反过来又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生命活动。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说: “艺术之所以显得生动、 感人, 艺术之所以能使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欣赏者更显得生机勃勃,其根本原因在于艺术与人的生命结构、生命形式之间有着一种对应关系,它们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相似性, 是一种生命的形式” 。由此看来, 艺术和艺术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生命本体的教育,具有特殊的功能。首先,艺术及其教育具有满足人类特殊精神需求的价值。人的需要从总体上讲可以分为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求和包括艺术、科学等在内的高级的精神需求, 这是人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特别是,人类对艺术的需要更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重要体现。诚然, 科学和理性为我们揭示了世界的规律与秩序, 给我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富裕, 然而人毕竟是富有情感的主体, 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 还需要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怀。人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 在体验快节奏高效率的单调的物质生活的同时,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作为代偿。未来的社会,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将不断增强,在这里艺术的作用便被凸显出来。这是任何别的事情所无法取代的。显然, 传递艺术知识、 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实现满足人类的特殊精神需求的艺术教育,其价值也就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其次,艺术教育可以提升人的素质、完善人格,因此它具有人的发展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育的理念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人们在注重科学教育的同时, 正在逐步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 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从人的发展层面上看, 审美素质对于人的和谐发展、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意义已经为大家逐步认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自我解放的至高理想,作为精神活动重要内容的艺术必然成为人的发展的自觉需要。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响、驯化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直觉的洞察力和大胆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虽然艺术教育具有多重的功能,但就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而言, 在陶冶情操、 净化灵魂、 完善品格、发展心智、 培养想象力、 创造性及审美素质的养成等诸方面都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第一, 以美辅德, 陶冶情操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如爱好这么做,而爱好这么做不如以此为乐事,将它应用于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道德情操的陶冶之中,让人在追求之中, 感到自己的幸福并乐在其中。艺术教育不以说教和训诫为手段,而是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艺术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 效果尤其显著。比如屈原的 《橘颂》 、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艺术作品,鼓舞着无数青年为民族的存亡浴血奋战。学生们在阅读欣赏这些作品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道德情感的熏染和陶冶,从而培养对祖国、 对人民、 对亲人的爱心及爱憎分明的正义感, 不仅在理智上, 而且在情感上自觉自愿地实践正确的道德原则。第二, 丰富人的情感, 完善人的个性艺术教育在陶冶人的情感、塑造完善个性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功能。艺术教育最基本的含义是给予受教育者情感熏陶, 促进人的情感升华。它不同于知识技能教育注重理性把握,而是诉诸情感触动, 给予人的心灵感情微妙而直接, 人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情感起伏, 在美术的色彩光影中心弦触动, 在舞蹈的身姿中身心愉悦,在戏剧的舞台身影中咀嚼人生酸甜苦辣,在影视的声画世界里沉浸共鸣。总之,艺术教育的情感呼应是绵长温煦而充满审美韵味的。一个人需要理性地培训锻炼, 因为人世的复杂锤炼着人的智慧,但一个人也因此更需要独特的艺术情感陶冶,精神家园的丰满充盈是人本身的需要。从根本意义上看, 健全的人格和完满的人生不能没有情感的健康熏陶和精神理想的升华。俗语说, 比大地宽广的是天空, 比天空深广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大的是人的心灵, 艺术就是情感的海洋天空, 艺术教育就是开启心灵情感的重要手段。古希腊的思想大师们就特别重视艺术教育,认为艺术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毕达哥拉斯曾指出, 借助于艺术可以使人们心里有害的激情得到净化,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柏拉图认为净化的本质在于使理想的东西摆脱一切非固有的感情成分而得到醇化。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卷 !》里谈到音乐的教育作用时就认为: 音乐应该学习, 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他主张教育内容有阅读 (书写) 、 体育锻炼、 音乐、绘画。马克思曾说过,未来社会的教育应是一种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严重压抑了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因而也严重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培养出的是一些只会死记书本知识的应试机器,这些应试机器千人一面。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充分发挥主动性、 积极性的基本条件,而要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艺术教育则必不可少。我国目前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的基础是自由竞争。就个体而言, 自由的基础是个性的充分张扬, 而且只有人格发展的完全个性化才能有真正意义的自由。自由是实现经济合作的前提,也是完成个性化的条件与环境,反过来, 个性化的结果便是自由的显现。同时, 缺乏个性的人格是不完善的, 难以实现真正的自由, 有个性的人格, 才能怀疑, 才能批判, 才能标新立异, 最终才能创新。如果高等教育实行不管什么专业都只开设与本专业有关的课程, 实行划一的培养模式, 采用统一的教学和评价标准,将难以有效地对各具特点的教育个体实现个性化的教育,难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艺术教育对于个性发展的最大功用在于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解读空间和超脱狭隘功利的意念世界—— — 驰骋个性的自由王国。同时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原型人物或事件与个体相比较, 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甄别学生的能力倾向,使他们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目标努力,明白他们自己适合于做什么事和不适合做什么事,并在艺术欣赏与体验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认模式, 从而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并不是任意发展,而是要在个性发展中克服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并使健康的方面获得优势发展, 艺术教育对此同样有其特殊的作用。第三, 开启人的心智, 培养人的创造能力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塑造人的个性方面有作用, 而且具有扩大人的创造价值的重要作用。 从方法论角度看, 科学和艺术都是认识世界的学问, 它们的目标是统一的,但它们的表现形式或操作过程是不同的。 从思维方式角度看, 艺术思维往往侧重于一种非逻辑性的推理。 非逻辑性的思维, 通过直观的感觉或者灵感或者所谓潜意识, 利用形象思维的方式, 甚至包括丰富的情感来探索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的规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把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工作者在应用理性的逻辑思维研究问题时,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客观事物的敏锐的洞察力及观察问题的独特的视角, 这些都和艺术思维密切相联, 所以, 艺术的情感感化给予人美好的感觉,而艺术的开启心智作用主要在于以空灵的、开放的态度舒解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灵空间, 使习惯遵守成规的束缚得以松绑, 被动自闭的心胸得以开放,使灵魂的畅想空间扩大延伸。当代科学大家们诚恳真挚地宣讲 “艺术与科学”在根本上相通。当科学的世界和艺术的精神 “美质”相吻合时,实际上就是证明艺术的高标准境界类同于科学学科的规律层面,而愈来愈被知识界所认可的艺术与科学相通的意义,就应该包括最终实现美的目的和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现在的高等教育要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就必须在今后应如何教育学生, 使学生知道怎样思考、 怎样发现、 怎样探索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具体从课程设置来看, 课时 (学分) 应如何分配,什么样的课程设置才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什么样的教学及评价才能促进学生自由地想象、全面地怀疑、大胆地批判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而有关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其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则可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为艺术教育通过解放学生的深层心理, 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动力和 “源头活水” 。爱因斯坦说: “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从本论文由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