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教育论文格式、教育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智慧课堂视域下合作学习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探讨

日期:2023年06月29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9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06251035516709 论文字数:75822 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解读《智慧课堂应用指南》所提出的智慧课堂教学结构,剖析学生在智慧课堂视域下的合作学习行为,并结合盛群力所提出的传统合作学习运行程勋,构建出智慧课堂视域下合作学习教学流程结构,通过德尔菲法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构流程的科学性,从而为智慧课堂视域下合作学习影响因素的提取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合作学习能力成为“工业4.0”时代关键能力要求

2011年,德国“工业-科学研究联盟”率先提出“工业4.0”(Industry 4.0)[2]概念并将其作为推动高科技战略的“未来工程”。尔后世界各国纷纷响应,一场“智能化”变革由此拉开帷幕。“工业4.0”引入了“生产自动化与无形价值创造”[3],全球化与数字化趋势进一步加深,未来世界将是一个更加联通、更具包容、凝聚力和生产力的世界。在此背景下,未来社会分工更加明确,智能化机器将成为未来社会生产链中的重要组成,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明确提出,人际关系技能、可及性和包容性学习、基于问题和协作的学习将成为教育4.0时代的关键特征[4]。跨越专业、国籍、时空乃至人机界限的“人-人合作”、“人-机合作”将成为未来社会问题解决的重要方式,合作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也将成为学习者立足未来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

合作共赢与共建共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念指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对学习者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愈加重视。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5]明确提出合作学习能力是我国教育学要培养支持终身发展时代要求的四大关键能力之一。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提出,为更好地实现二〇三五远景目标,未来我国需要打造更多科技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因此,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学习者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融入团队,更好地适应未来包容共生的社会。

教育论文参考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一)国外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理念开始在西方国家复兴,历经半个世纪的研究与探索,合作学习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案例库,以合作学习推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已经成为国外研究的共识。然而,波兰研究者的一份调查表明,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定期使用合作学习策略的教师占比低于35%[1],合作学习在实际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难题,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为了解国外合作学习研究现状,笔者以“Cooperative Learning”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Springer数据库中进行主题检索并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国外围绕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概念与内涵的研究与界定

西方国家探索合作学习的历史源远流长,以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为代表的一众古代学者便开始探讨合作学习的思想。18世纪,以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为首的教育者率先在英国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思想传入美国并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以帕克、杜威为首的一众研究者纷纷投身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并推动了合作学习思想的快速发展。20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道奇提出合作与竞争理论,该理论对现代合作学习理论体系的诞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此后一段时间内,合作学习在西方国家陷入了沉寂,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现代合作学习在美国开始复兴并迅速席卷了整个西方教育。1974年,David Johnson和Roger T.Johnson兄弟提出社会互赖理论,并指出课中存在合作、竞争与个体化三种目标结构;次年,David Johnson和Roger T.Johnson发布的《合作学习》将合作学习界定为“在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共同活动,最大化地使自己及他人的学习得到促进”[3],这标志着合作学习形态的正式确立。此后,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雨后春笋般出现。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相关概念界定

一、智慧教育

关于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已故教授冯契曾有云:“智,法用也;慧,明道也;智慧,道法也”,汉语词典将“智慧”释义为“人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钱学森先生认为智慧有“量智”与“性智”之分,“量智”更倾向于逻辑思维,通常可以由技术所代替,而“性智”则倾向于形象思维,“通常体现在那些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以及形象思维、求异思维、直觉、灵感等创造性工作中”[1]。

智慧教育思想溯源于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智慧学”(Science of Wisdom in Cyberspace)[2]。所谓“大成智慧”,即在学问、事工以及道德三个维度都达到一定高度。2009年,IBM提出“智慧教育”将彻底改变我们生活,并指出智慧教育的五大路标,即学生的技术沉浸、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路径、服务型经济的知识技能、教育在21世纪经济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系统、文化和资源的全球整合。

智慧教育理念自诞生起就引起了我国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涌现,本土化的智慧教育研究体系逐渐成形。祝智庭[3]教授认为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教学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黄荣怀[4]认为智慧教育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它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等提供一系列差异化的支持和按需服务,能全面采集并利用参与者群体的状态数据和教育教学过程数据来促进公平、持续改进绩效并孕育教育的卓越;庞敬文[5]则认为智慧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通过智慧课堂的构建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最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智慧教育。

第二节相关理论基础

一、合作学习理论

王坦[1]认为合作学习涉及到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等多层内涵;约翰逊兄弟则提出合作学习五要素理论,包含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会技能以及小组加工;集体动力理论、自控论原理、课堂教学工学、动机理论、社会凝聚力论、认知发展理论与认知精制理论等众多科学理论共同组成了合作学习相关理论基础体系;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小组-游戏-竞赛法(TGT)、切块拼接法(Jigsaw)、共学法(LT)、小组调查法(GI)等共同组成了合作学习丰富的方法论体系。在合作学习理论体系的支持下,合作学习在当今教育界广泛推广并取得了优异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智慧课堂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教学组织方式之一,合作学习理论对于聚焦研究问题、优化研究思路与框架看、为研究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合作学习理论对于提取智慧课堂教学流程中的合作学习环节、构建智慧课堂视域下合作学习的应然状态、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合作学习的策略方法体系对于优化策略的提出、改变智慧课堂中合作学习现状具有重大参考意义。

第三章智慧课堂视域下合作学习结构流程阐释..................32

第一节智慧课堂教学结构流程阐释.........................32

一、课前阶段..........................32

二、课中阶段.........................33

第四章智慧课堂视域下合作学习影响因素实证研究......................50

第一节智慧课堂视域下合作学习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50

一、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50

二、智慧课堂视域下合作学习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52

第五章智慧课堂视域下合作学习影响因素: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75

第一节数据质量分析........................75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75

二、信度分析.............................78

第六章智慧课堂视域下合作学习优化策略

一、教师层面: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课堂设计与组织能力

教育论文怎么写

研究表明,教师是课堂的重要组成要素,教师的态度与能力直接关联着学生对智慧课堂视域下合作学习质量的感知,进而影响其对合作学习整体的满意度与忠诚。在合作学习的发展历程中,以教师自身能力提升促进合作学习质量提高一直是被基础教育学校广泛采用的策略,参观和模仿杜郎口中学、新绛中学等合作学习案例学校曾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股风潮。信息时代的来临改变了原有的教育生态,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的智慧课堂逐渐成为基础教育的新走向,合作学习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展现出新样态,这必要要求教师作出适应性改变。

桑新民老师在《教育学专业向何处去》专题报告中指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成为课堂的设计者、策划者和新型学习方式转变的组织者,应成为课堂的聆听者、观察者、节目主持人、知识管理者,要从前台转向幕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导师”。与此同时,智慧课堂是在智能化技术支持下的“三段式”一体化课堂,教师应当具备相当的数字素养,从而充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