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以自我认同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围绕农村初中“边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展开研究。在对农村初中“边缘学生”教育的背景、自我认同理论、“边缘学生”自我认同感研究现状等进行了文献分析后,以湛江市M区8所农村初中学校为调查地点,通过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现状问卷调查以及对“边缘学生”、教师、家长、榜样人物进行访谈得知,农村初中“边缘学生”自我认同感普遍较低,无论是自我形象认同,还是群体角色认同,或是自我价值认同,都处在较低水平。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2010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明确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一位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个人都能公平地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有力诠释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更加注重回归教育本质——教育育人和立德树人。中国共产党赋予教育公平以追求更高质量的新内涵。
初中生正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他们表现出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情绪容易波动,逆反心理突出,渴望被人理解。在农村初中,一部分学生由于父母进城务工维持家庭生计而无法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督促,一部分学生由于对学习重视度不够、缺乏学习兴趣而在学习上无法取得进步,一部分学生由于学校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条件差而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这些游离在学习生活之外的“边缘学生”,一方面,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使得他们越来越偏离学校生活的中心,从而迷失自我,丧失自我认同感,产生了厌学、逃课,对未来愈发迷茫。另一方面,在教学管理中,教师通常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表现优秀、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管理好这一批学生能给老师的业绩添彩,又或者把一部分精力放在管理那些整天跟老师对着干、影响班级形象及荣誉的“差生”身上,管理好这一批学生能给班级进步减少很多“绊脚石”。而那些“边缘学生”,他们往往学习成绩不突出,平时人际交往有障碍,课堂活动也很少参与,最容易成为被老师和其他同学忽视的小团体。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忽视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安静”就越被忽视,越被忽视就越“安静”。如果这一群体未能得到很好的引导,他们往往会从“边缘群体”向“差生团体”转变。这已经是当前农村初中普遍性强、困难性高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初中“边缘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制约了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有关“边缘学生”基本范畴的研究
(一)“边缘人”及“边缘学生”概念的界定
在我国,“边缘人”这一概念最先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引入社会学研究中。现在,对“边缘人”的研究,已经涉及很多领域。边缘人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时,往往无所适从,内心出现挣扎与矛盾,心理学者对边缘人这一独特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形成了“边缘人格”这一新的研究范畴,进一步提出“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及“个人——家庭——社会的病理模型”。
而国内学术界对于“边缘学生”概念的界定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范国睿提出“边缘学生”包含“缺乏促进学业成功的能力和背景的学生”以及在学校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2]陈爱忠在《浅谈边缘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策略》中认为,“边缘学生”是在班级中学习成绩、能力水平性格等处于劣势、处在教育教学的边缘地带、被学校和老师视为最头痛的的学生。李亚楠在《边缘学生的形成》指出“边缘学生”指“由于某种原因在学校生活中脱离了主流学生群体,被老师和同学忽视或排斥的个人或者部分学生群体”。 [3]赵冬慧认为,“边缘学生”存在普遍性、情境性和可转化性等共同性,每个“边缘学生”又具有差异性。[4]邵江认为,“边缘化学生”是那些因生计、贫穷、流动、单亲或离异等家庭的孩子,因行为、学力、学业的三差,逐渐远离班级集体主流,不被教育者和教育参与者的关注和认同,在班级中被排斥、被贬损,逐步形成了不被接纳的边缘群体。
国外关于“边缘学生”的研究起步要比国内早很多,国外学者们对于这个核心内容的研究成果较国内更为丰富和完善。
“边缘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提出,他认为“边缘人”是由移民产生的一种“社会距离”,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后来,斯通奎特斯、高德伯格等人对于“边缘人”有了更为精准的定义。高德伯格指出,如果一个人从他出生就生活在两种文化的边缘,且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跟他一样的边缘性个体一起参与活动,且这种边缘性的位置并没有成为其发展道路上实现愿望的阻碍时,这一个体并不能称为真正的边缘性个体。[6]斯通奎特斯认为边缘人具有混乱、精神紧张、异化感和幻灭感„„
第二章 农村初中“边缘学生”自我认同感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内涵
一、农村初中“边缘学生”、自我认同感的概念剖析
(一)农村初中“边缘学生”概念的界定
要对农村初中“边缘学生”作概念上的界定,首先要区分其与农村初中生、农村初中后进生的含义。
1.农村初中生
农村初中生,泛指在农村初中学校学习的学生。
2.农村初中后进生
农村初中后进生,是指在农村初中学校,单个或多个方面的表现明显低于同级学生群体的标准水平的学生。后进生可分为三种,一是学业后进型,通常表现在单科或者多科成绩处于低下水平;二是行为后进型,通常表现为该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存在不良的言行举止;三是思想后进型,通常表现在该生存在思想道德、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落后。
3.农村初中“边缘学生”
“农村初中‘边缘学生’”是一个复合词,其主体身份是农村初中生。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在农村初中游离于主流学习生活之外的“边缘学生”。
笔者认为,要给农村初中“边缘学生”下定义,首先要明确“边缘学生”的定义。通常我国学者从下面五个标准来界定“边缘学生”:(1)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是否很差;(2)人际关系是否和谐;(3)心理是否健康;(4)家庭是否贫困;(5)是否有生理缺陷等因素。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农村初中“边缘学生”是指在农村初中学校,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家庭条件、心理及生理等方面处于劣势,处在教育教学的边缘地带,被老师和同学忽视或者排斥的学生。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自我认同理论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自我认同”在语言形式上的特征为“主我!宾我!你”。“主我”是指个体具有积极性的原始意志,是话语系统中最主要的部分。“宾我”是个体在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的来自他人的一种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在个体的经历中形成的,并不是指个体的全部特性。个体的自我认同不是在个体行为和他人的反应中发现的,而是在特定的事件当中被发掘出来。“自我认同”具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指个体在自我的身体和感受中,对人的概念的持续感受。
“自我认同”与耻辱感、尊严感、自豪感及理想我之间的关联,也是吉登斯的研究内容。耻辱感是个体行为动机的消极一面。尊严感及自豪感是对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充满信心。耻辱感来源于无法达到自我理想的期待,负罪感是一种违背超我的约束时产生的焦虑。显然无论是耻辱感还是负罪感的存在都是与自我预设理想自我密切相关的。
另外,他还研究了“自我认同”与个人特质及个体如何获得自信等方面的关系。“理想自我”就是“我想成为的自我”。理想自我是自我认同的核心部分,因为它塑造了使“自我认同”的叙事得以控制的理想抱负的表达渠道。
二、关怀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德育学家内尔﹒诺丁斯是关怀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诺丁斯指出:道德情感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首要一环。诺丁斯认为,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因此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都是人的基本需要。[57]另外,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关系”。关怀的维持和巩固不仅需要关怀方对需要做出反应,也需要关怀对象认可和接受对方的关怀行为。关怀双方在关怀关系中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不断建立、维持和增强个体与个体间关怀关系。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17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17
一、研究方法 ................................ 17
二、研究对象、地点及工具 ...................... 18
第四章 农村初中“边缘学生”自我认同感现状调查与分析 ...................... 25
第一节 农村初中“边缘学生”自我认同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5
一、背景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5
二、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8
第五章 农村初中“边缘学生”自我认同感偏低的原因 ......................... 45
第一节 社会是“边缘学生”自我认同感偏低的根本环境因素 ............... 45
一、教育环境功利化使教育偏离了应有的轨道 ...................... 45
二、社会的泛娱乐化现象冲击了学生的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