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 教学论文,笔者在本文中总结了部编版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和审美资源,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对课本中的古诗文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利用好课本。
第一章:高中古诗文文化与审美教育
第一节 古诗文教学和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一书这样定义“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3还有官方文件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4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本土,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的,根据不同时代的特点形成、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文化生活。教材选取的古诗文都经历了时间的检验,文质兼美,体现了古人在道德伦理、审美情趣、思维逻辑、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文化理念,具有永恒的价值。
二、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诗经》、《楚辞》、魏晋南北朝诗歌到唐诗宋词,无不蕴含着祖先们遗留下来的审美追求、精神品质、处世智慧等等。诗词当中的韵律、典故、意象,包括诗人本身都是文化。学生通过古诗文学习,能够珍视亲情、依恋故土、传承优秀家风,担当起公而忘私、慷慨赴国难的责任与使命。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5学生通过古诗文学习可以深切体认到民族优秀文化的广博高深,建立起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崇敬,建立起文化自信。
第二节 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美学与审美教育的内涵
1、美学的内涵
“文学的魅力与价值在于抒情与表现美,美学与审美必然成为解读文学文本的重要背景。”6《西方美学史纲》中指出:“‘美学’从西方传入,18 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写了一本书 Aesthetica,标志着西方‘美学’的独立成立。”7虽然“美学”这个术语产生的时间较晚,但人类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很早就产生了。“自从人类开始断发文身,披树叶遮羞,筑巢掘洞,敬神祭祖,乃至进行乐歌舞佣之类文艺术活动之日起,人类就已开始有了审美的观念和美学思想。”8本文所涉及到的古诗文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如委婉悠长、质朴深沉的《诗经》,生动鲜艳、充满浪漫想象的《楚辞》,恢弘大气、极尽夸张的汉赋。还有魏晋士子的觉醒张扬,盛唐之音的灿烂夺目,宋词元曲的深婉沉郁,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些虽已成为历史,却留美于我们的脑海之中,扩大了我们的审美视野,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2、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由席勒最先提出并使用的。近代中国,王国维和蔡元培引入并推动了美育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这两个人关于美育的观点更倾向于对美育作用的探讨,而非对其内涵的具体定义。朱立元对审美教育作出了如下界定:“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9简言之,美育就是用具有美的价值的客观事物来培养审美主体。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一定的审美知识和理论,以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等为手段,通过美的事物的影响和感染,来开启学生的心智,提升其人生境界。古诗文作品经过艺术的加工,超越了现实美的形态,成为更具有典型性的文艺美,具备了更高的教育价值。
第二章: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一、教学内容以字词语法为主,缺乏文化解读
高中文言文课堂还是以疏通字意为主,强调识记重点的实词、虚词以及一些文言现象、句式判断等。目前教学中涉及到了传统文化教育,不过以老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积累为主。至于审美教育,则简单粗暴地变为了思想教育,缺少了与学生心灵的交流碰撞,带有强迫性。在疏通文言文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往往会用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对作品进行思想和主题上的概括,宣传一下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质和精神,号召学生们学习,这也就完成了所谓的传统文化教育,而对于其中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见的文采则较少涉及。语文教师需要专研如何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来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而非照本宣科地进行思想教育。
二、教学方法以灌输练习为主,缺乏启发诱导
文言文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多字词方面的障碍,导致讲解时容易以教师为中心。疏通文本的过程机械和枯燥,师生都很难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融入到翻译文本里面,教师启发性无从发挥,学生茫无头绪,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佳。为了提高应试成绩,很多老师从高一开始就让学生大量练习文言题,做完了题背诵翻译,学生是“屡刷屡忘”,老师只能屡屡叹息,责怪学生记性不佳,而不去反思反复做练习题的弊端。教师应去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让学生对文言感兴趣的方法来诱导学生主动学习文言,而非强迫学生成为“刷题机器”。
第二节 诗歌教学现状的反思
一、教学模式守旧,教学手段单一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老师形成了“解题——背景简介——串讲翻译——赏析字句——概括情感”的诗歌教学模式。每一次的诗歌教学过程都是相似的套路,学生的学习期待和兴趣大大降低。教师讲解诗歌时应根据诗歌的特征和体裁灵活改变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使课堂生动起来、富有美感,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有一部分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诗歌是想象的艺术,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需要学生自行品味和理解。有时候有些教师会预先呈现出具体的景物图片或视频,干扰了学生的想象。还有的教师教学时下载名家朗诵,以此来代替教师、学生的朗读。诗歌的诵读过程也是一个感受语言的过程,名家的朗读代替不了学生自身的感悟,学生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加入到朗诵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
二、重视答题套路,忽视领悟鉴赏
高考试题中关于古诗词的考察主要有默写和鉴赏两大项,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带有功利化的思想,将诗歌的教学内容局限在了“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强调答题套路,让学生死记术语,忽略了其对诗歌内涵的领悟鉴赏。如果学生不是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熟练掌握其中的艺术手法,那学生的答案就是胡乱堆砌术语,最终的分数也是不尽人意。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些应试技巧方面的指导,但这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更应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三章 教材中古诗文的文化与审美资源......................... 12
第一节 教材中的文化资源............................ 12
一、时代不同,文化各异......................................12
二、诗文经典,内涵深刻...................................15
第四章 古诗文教学中文化与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21
第一节 实施文化与审美教育的共性方法............................... 21
一、教师层面——汝欲教好书,功夫在课外.............................21
二、课堂教学层面——指导方法,内联外拓.............................22
结语...............................42
第四章:古诗文教学中文化与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 实施文化与审美教育的共性方法
一、教师层面——汝欲教好书,功夫在课外
语文教师在进行文化与审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停留在教材文本上,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就会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泉,将本来具有深刻内涵的文本教得枯燥死板,无法引起学生共鸣。“语文教学中高质量的文本解读同样需要在文本外下功夫——教师基于深厚的阅读基础,把握丰厚的与文本相关的信息,才能切近文本的渊源与背景,真正理解、欣赏文本的内涵与美感。”24所以语文老师必须多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古诗文知识水平,主动提升自身文化与审美修养。很多教师都有读书的意识,有时候却不知道从何读起,该怎么读。笔者建议可以读一些《论语》、《史记》之类的原文典籍,还可以读一些文学史、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哲学与历史、美学方面的书。在日常阅读时,老师们可以进行互相拓展和关联,比如《论语》中“仁”的思想,几乎很多书都会提及,可以选取其中的片段来总结比对,使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的书作为备课资料,将阅读成果运用在文本分析中,锻炼自己独立思考、钻研文本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层面——指导方法,内联外拓
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当正式开始学习一篇新的古诗文之前,应让学生有自主诵读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拥有一种纯粹的阅读体验。此外要指导学生关注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加强疏通古诗文文意的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专门设有预习课,方便学生自主学习。预习课分为导、思、检、议四个部分。笔者以《阿房宫赋》为例来呈现一下预习课的内容和流程。
结语
高中古诗文的文化与审美教育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古诗文的传统文化教育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下,虽然做得还不够,但总归是在不断加强。而谈到古诗文的审美教育,就如著名的美学教育专家吴功正所说:“文学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审美功能被相对弱化,这是一个缺失。”40而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对此加以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打开一扇美的大门。笔者认为,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不能从高中抓起,而应该从小抓起。笔者也看到了一些小学、初中教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同时,学校应大力配合,辅助语文老师完成这一使命。比如可以在班级有计划地开展与文化审美有关的主题班会活动;每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