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官方对游船空间建构的实质
3.3 游船的表征空间:使用者体验到的游船空间
3.3.1 游客视角下的游船空间属性认知
3.3.2 居民视角下的游船空间性质生成
3.3.2.1 空间性质
3.3.2.2 空间性质生成
3.3.3 使用者体验到的游船空间的实质
3.4 游船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关系
3.4.1 游船空间生产三元辩证下的二元张力
3.4.2 游船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观权力视角下的游船空间生产
4.1 话语的现实实践与社会文化语境
4.1.1 话语的现实实践语境
4.1.2 话语的社会文化语境
4.1.2.1 空间权力的对象转变
4.1.2.2 空间的符号化转变
4.2 游船空间的规训权力生产
4.3 游船空间的工具性空间生产
4.3.1 空间的分割
4.3.1.1 空间的分层
4.3.1.2 座位的排列
4.3.2 时间的编排
4.3.3 话语的渗透
4.3.4 身体的控制
4.3.5 空间权力主体嫁接
4.3.6 空间意义重新抒写
4.3.7 空间性质改写
4.4 游船空间的权力反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三元论视角下的游线空间生产
5.1 游线空间实践:物质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5.1.1 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5.1.1.1 城外边缘空间形态向都市核心空间形态转变
5.1.1.2 自然景观空间形态向人文景观空间形态转变
5.1.1.3 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的特点
5.1.2 空间当下主要形态
5.1.2.1 主要形态的呈现
5.1.2.2 主要形态的特点
5.1.3 游线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的实质
5.2 游线空间表征:权力主体对游线空间的构想
5.2.1 游线空间表征的标志性事件
5.2.2 游线空间表征的演变:政策与规划文本
5.2.2.1 早期的规划重心在于商贸与生产
5.2.2.21978 年后的规划重视景观建设
5.2.2.31998 年始的规划重心在于城市形象
5.2.2.4 空间表征演变的呈现
5.2.3 游线空间构想的实质
5.3 游线表征空间:游客体验到的游线空间
5.3.1 资料来源
5.3.2 理论模型构建
5.3.2.1 开放性编码
5.3.2.2 主轴编码
5.3.2.3 选择性编码
5.3.2.4 理论饱和检验
5.3.3 初始验证模型构建与量表开发
5.3.3.1 初始验证模型构建
5.3.3.2 初始测量量表开发
5.3.3.3 小样本试测
5.3.4 正式验证模型构建与检验
5.3.4.1 数据收集与基本描述
5.3.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4.4 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5.3.5 结果分析
5.3.5.1 不同类型的景观体验对整体景观体验的影响
5.3.5.2 景观体验对都市体验与自我体验的影响
5.3.5.3 都市体验对自我体验的影响
5.3.6 游线表征空间的实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观权力视角下的游线空间生产
6.1 游线空间:现代性语境下的“异托邦”
6.2 游线空间生产:“异托邦”空间生产
6.2.1 官方建构下的“异托邦”空间生产
6.2.1.1 命名:异托邦空间的界限
6.2.1.2 内容:异托邦空间的隐喻
6.2.2 游客建构下的“异托邦”空间生产
6.2.2.1 镜像:异托邦空间的呈现
6.2.2.2 朝拜:异托邦空间的魅力
6.2.3 游线空间生产机制
6.2.4 游线空间生产反思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都有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