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 公路通达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公路通达性的测度
5.3.3 铁路交通和航空通达性分析
5.3.4 片区交通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分析
5.4 测算大湘西与周边各地市的旅游合作度
5.4.1 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状况分析
5.4.2 合作度测算依据
5.4.3 筛选测算对象及测算
5.4.4 测算结果及分析
5.5 大湘西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分析
5.5.1 大湘西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历程
5.5.2 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完整度
5.5.3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组织度
5.5.4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直观度
5.5.5 测算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
5.5.6 测算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的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及弹性分析
6.1 旅游倒逼交通发展
6.1.1 武陵山片区旅游龙头呈现
6.1.2 武陵山片区第一个旅游地的形成
6.1.3 旅游地的发展倒逼交通改善
6.2 武陵山区交通网络化建设
6.2.1 大湘西互连互通的交通基础建设
6.2.2 大湘西交通网络推动旅游合作
6.2.3 交通发展与旅游合作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6.3 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历时性影响
6.3.1 旅游运输通道类型及演化机制
6.3.2 数据来源及分析
6.3.3 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合作的影响
6.4 交通网络对不同市州区旅游合作效率的影响
6.4.1 交通网络密度对合作效率影响
6.4.2 交通网络优势度对旅游合作效率影响
6.5 武陵山片区旅游交通通达性计算
6.5.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6.5.2 研究方法
6.5.3 旅游节点交通通达性评价
6.5.4 通达性与旅游合作的关系
6.6 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类型
6.6.1 旅游资源禀赋的牵引
6.6.2 地理区位与地理环境的优势
6.6.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助推
6.6.4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6.6.5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交通规划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进展
1.5.1.1 空间生产思想历史演进
1.5.1.2 空间生产实证研究
1.5.1.3 水上游研究
1.5.2 国内研究进展
1.5.2.1 空间生产研究知识体系
1.5.2.2 旅游空间生产研究
1.5.2.3 水上游研究
1.5.2.4 珠江夜游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1.7.1 研究对象
1.7.2 资料来源及处理
1.8 研究的检验
第二章 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体系
2.2 空间生产逻辑
2.2.1 空间生产的权力逻辑
2.2.2 空间生产的资本逻辑
2.2.3 空间生产的市场逻辑
2.2.4 空间生产的事件逻辑
2.3 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框架
2.3.1 都市水上夜游空间逻辑
2.3.2 空间三元论下的分析框架
2.3.3 微观权力下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空间三元论视角下的游船空间生产
3.1 游船的空间实践:游船空间在珠江上的演绎
3.1.1 游船空间在珠江上的演绎
3.1.2 游船空间在珠江上演绎的实质
3.2 游船的空间表征:官方对游船空间的建构
3.2.1 官方宣传文本对游船空间的建构
3.2.1.1 文本资料的处理
3.2.1.2 游船空间形象建构
3.2.1.3 游船空间形象测量量表
3.2.2 官方命名对游船空间的建构
3.2.2.1 游船命名的旅游属性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