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英国学者和作家塞缪尔 约翰逊曾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知道的,另一种是我们知道去哪儿找能找到答案的。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发展,网络资源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源。网络资源现在早已成为人们日常信息来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翻译材料和目的的多样性对译者的要求不仅限于语言能力方面,而且需要丰富的知识。译者应掌握如何从网络获取有效信息资源以有效提高翻译作品的效率及质量,网络资源在翻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译者们的重视。同时,一些学者也已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有一些研究成果见诸报道。随着中外文化和学术交流,尤其是通过汉英翻译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交流的发展,汉语人文社科学术著作英译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本项目的原文选自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简史》,该书是一本汉语人文社科著作和中国审美文化全景介绍性的书籍,其英译对于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具有一定意义。鉴于该书规模较大,笔者在翻译项目中选其第三章“周代礼乐的人文风貌”作为英译实践部分的原文文本,该章目前没有英译本,因此本翻译项目对该书第三章的英译具有原创性。本项目论文研究部分是基于该章翻译实践的关于人文社科文本汉译英中网络资源辅助翻译问题的研究,以期提出较为系统的网络资源应用策略,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本选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笔者在英译《中国审美文化简史》第三章“周代礼乐的人文风貌”的实践中,发现存在一些翻译困难,其中如何较好地应用网络资源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是一个主要难题。本文根据笔者自己的翻译经验和有关研究成果,本着文学性较强或文学性成分较多的学术著作翻译的文化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原则,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应用网络资源辅助翻译的问题。对于汉英翻译实践部分,鉴于原文为学术性兼具文学性的文本,译者将借助网上资源和其他相关文献并基于相关翻译理论和原则进行研究性翻译。基于这样的翻译目标,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基于现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在英译中如何应用网络资源辅助翻译的问题。研究将围绕网络资源在翻译中的应用问题,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人翻译项目的实践成果,总结网上资源应用的方法和策略,并力求提出较为系统的、与总体翻译原则相符的翻译网络资源在翻译中应用的原则和策略。本部分主要采用人文科学性研究方法,属于应用性研究。本文除第一章前言和第五章结语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章:第二章是“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通过检索、搜集、研读相关文献,明确有关理论概念,梳理有关学者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人文社科著作翻译原则、策略的研究成果,作为应用研究部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中国审美文化简史》第三章文本分析”,研究该书第三章的表述和文体特征,为英译处理奠定基础,并提出总体翻译原则和策略。第四章是“网络资源在《中国审美文化简史》第三章英译中的应用”,基于相关翻译研究成果,分析英译处理可以应用的资源,根据具体翻译目的和语境加以选择,结合译例分析,根据实践提出翻译网络资源在翻译中应用的原则。
第二章、基本概念与理论分析
(一)网络资源界定
近年来网络资源在各个领域频繁使用,但学界并没有对“网络资源”这个说法提出统一的定义。网络资源包括在“翻译技术”这个术语之下。翻译技术指在翻译过程的各阶段应用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技术,亦即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而在广义上,它包含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技术,涵盖了文字处理软件应用技术、网络资源应用技术、翻译软件应用技术、翻译项目管理技术等多方面。[1互联网上与翻译有关的资源数不胜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资源主要是指放置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的集合。[2]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包括:Web 信息资源,Telnet信息资源,FTP 信息资源,用户服务组信息资源,Gopher 信息资源,WAIS 信息资源。其中,Web 信息资源是最主要,最常见的,它使用简单且功能强大。在翻译中,各种网络资源均有可能起到辅助作用,但本文所探讨的网络资源主要是 Web 信息资源。笔者根据翻译中网络资源的主要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搜索引擎,例如谷歌,百度等;第二类,翻译转换工具,例如有道、海词等在线词典、谷歌翻译等在线翻译网站;第三类,文本翻译网站,例如 Chinese Text Project、古诗文网等;第四类,网络百科,如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
(二)网络资源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简单综述网络资源的膨胀及在其翻译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根据笔者的文献检索和阅读,目前对于网络资源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著作及论文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探讨了不同网络资源对于翻译工作的辅助作用,例如网络引擎,在线翻译工具,机器翻译等;第二类,探讨了网络资源对于特定文本翻译的辅助意义,例如英文文献翻译,科技翻译,科普作品翻译,文学性较少的术语翻译等;第三类,从语言的特性出发分析因特网的辅助翻译作用。部分学者以自己的翻译文本举例阐述了网络资源在其中的作用;部分学者以网络资源获取工具的操作为主,具体阐述了搜索引擎,机器翻译,语料库等工具在翻译工作中的具体使用方法、流程及注意事项;部分学者以语言学和信息科学为起点理论分析了网络资源对于翻译的意义。网络资源十分庞杂,翻译文本也多种多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多只集中于某种工具或某种文本,而涉及的文本大多是非文学作品。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在非文学翻译中,各种网上资源和翻译工具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文化典籍和文学翻译工作中,因要求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术语或文化词语的准确性,原文语言的文学性,也需要应用网络资源在各个方面进行辅助翻译。在前人的探究中,例句大多来自于英汉翻译,因此利用网络资源解决翻译问题的程序也大多基于英汉翻译过程,而在汉英翻译中,网络所能提供的语料库,平行文本等信息资源对翻译工作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构成了笔者研究的理论资源,其中涉及的网络资源应用方法和策略也给笔者很大的启发。笔者将在此基础上,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着力于探讨其实践应用问题。
(三)网络资源应用的基本原则
人文社科类文本翻译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译文应能够一方面能保持原有表述的价值观念、信念体系、理论形态、义理框架和表述方式,另一方面能够与异域视野产生亲和力而添加内容,调整评论角度,以期能够向西方学术过渡和表述,与其进行有效沟通。[3]因此,可以对网络资源在翻译中的应用进行如下原则性考虑。首先,在翻译作品时,译者必须注意网络资源的准确性、可靠性。网络资源的迅速膨胀使得网络存在着大量未经筛选的、错误的、虚假的信息,翻译人员对网络资源的采用必须以确定信息的真实可靠为前提,无法确定真实性的信息不能贸然使用。因此,必须鉴别其可靠性,涉及知识的准确性、语言的规范性等方面。在分析资源可靠性时,必须了解资源的来源,以判断其权威性,同时对不确定的信息进行反复验证。例如,有道词典提供了在线翻译功能,但由于其提供的译文有些是来源于机器翻译,因此有较多不准确、不可靠的信息,需要甄别使用。搜索网站在和一些在线学术资料库能为验证信息的可靠性提供大量帮助,译者可以多加利用。其次,为与异域视野产生亲和力,译者在应用网络资源时必须注意信息的原材料的适用性和相关性,判断是否可以在原材料基础上进行加工,以满足准确翻译的要求,译入语读者的一般需求,还是只用作参考材料做大致了解之用途。在采用网络资源材料时,也要考虑其是否能够满足译文整体风貌和具体翻译目的和上下文的要求。例如,笔者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是征引、包含了众多典籍内容,有许多诗文在国外已经有被读者广泛接受的译本,因此可以根据翻译目的、引用目的和上下文衔接和连贯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而在译文中使用。除此以外,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工具,做到扬长避短。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翻译要求和专业术语等也截然不同,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使用的网络资源必定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就笔者的翻译项目而言,原文包含了众多典籍内容,因此用到了语内翻译辅助资源和典籍文本翻译网站。译者应多对有益的专业网站进行积累和梳理,以备不时之需。同种类型的网络资源工具的功能可能各有所长。比如,学术语料库和谷歌搜索引擎都可以作为语料库辅助译者的翻译,前者语料较少但具有较高权威性,后者语料较多但权威性不足。善于使用网络资源工具的各项功能将提高翻译工作效率。有时为验证英文搭配是否正确,翻译工作者会利用谷歌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但有时检索结果是不正确,甚至不“地道”的“中式英语”,这时如果在搜索栏键入的关键字后添加“site:uk”就可以将搜索结果限定在英国网站。对于任何文本,无论是文学的还是非文学的,翻译其中的事实或假定为事实的部分,必须确保信息的准确;翻译感性认识,则需要尽量确保语言的通顺。[4]在翻译人文社科著作时,尊重原文,译文的准确性是重中之重。然而,根据原文的语言的文学特色和典籍引用,翻译策略和原则也应在强调准确的基础上有所调整。王宏印先生[5]提出,在更强调文献价值的文化典籍翻译中,不妨多注意对应性原则,而在以艺术性为其生命的文学典籍的翻译中,相似性原理又有更多合理性和必要性了。因此,在笔者的翻译项目中对于重要的文化信息通过综合运用运用多种翻译方法,例如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加注法等策略和方法,坚持准确性、可靠性、适用性的应用原则,关注不同文体表达功能的体现,最终使得翻译作品表意准确而明晰,兼顾文化因素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