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绪论----纪录电影及其声音概述
(一) 纪录电影的产生、发展及其现状
1.产生
1926 年 1 月,约翰·格里尔逊在纽约的《太阳》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那》的评论,文章里使用了“documentary”一词,后来,格里尔逊对这个词的含义作了更为明确的界定:纪录电影是指“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我大胆的将它这样定义,纪录电影是一种游离在故事电影和纪录片之间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影片,它既带有纪录片还原真实、反映真实的纪录性的特点,又带有故事影片主张用虚构的处理手法来表现影片内容的倾向。那么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的那一年,众所周知,1895,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短片《工厂大门》开创了电影的历史,当时拍摄的影片在今天看来就是一部纪录片,准确的说是纪录电影的雏形,与其说《工厂大门》是部故事电影,不如说是一部纪录片,所承载的影像也不过是工厂的工人上下班的情景,没有剪辑,没有景别,没有任何的修饰,可以说是绝对的原景重现,但正是这样一部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电影,却成为了电影史的开端,所以我们说,纪录电影的历史是伴随着电影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且当时,法国的一些学者也表示:“卢米埃尔兄弟最初的拍摄经历实际上也代表着纪录电影的开端。”
2.发展
从 1896 年开始,一直到 1910 年,一位摄影师带着摄影设备先后游历了很多国家,将自己在各地的所见所闻都记录在胶片上,所拍摄的影片也成为了旅行片的先驱,他就是菲利克斯·麦斯基什。1898 年,有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杜勃利埃的摄影师被派往俄国拍片,在俄国旅行期间,发生了著名的德雷福斯案件,而弗朗西斯恰逢在此,却没有给人们拍下有关德雷福斯案件的任何画面,对一名摄影师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遗憾,为了弥补自己的失职,弗朗西斯将很多与德雷克斯案件无关的镜头,比如阅兵的场面,街景、人群、武器等镜头组接在一起,然后配上详细的解说,通过这种方式向人们讲述了有关德雷福斯上尉的故事,于是蒙太奇电影和汇编电影宣告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纪录片渐渐成为统治者统治人们思想和话语的工具,这时候的纪录片,大多呈现出宣传、教化的趋势,大肆宣传鼓动战事,“鼓舞”人心以及获取信息,但同时,蒙太奇电影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片中记载的大量镜头都成为日后非常重要的资料和素材,同故事电影相比,纪录电影在叙事方面还差强人意,还不能确立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此后的 20 年里,一大批纪录电影的先驱们,比如佛罗哈迪、维尔托夫、罗特曼等等,都在不断的将纪录电影的风格、特性进一步明确和定义。
(1)维尔托夫和他的“电影眼睛论”
维尔托夫是苏联纪录电影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观点是“把电影摄影机当成比肉眼更完美的电影眼睛来使用,以探索充塞空间的那些混沌的视觉现象”,他认为摄像机不再是一个机械的、毫无生命的机器,而是作为人身上类似于眼睛一样重要的一个系统似的的存在着,它能帮助人们捕捉到连续的动作,从而组成连贯的蒙太奇。这个理论也在他的作品《持摄像机的人》中得到了体现,在他的镜头下,呈现的是不完整、没有实际意义、又不关联的画面,上剧院看戏的人群、熟睡的婴儿、街心花园留宿的流浪汉等等,这些镜头看起来甚至是凌乱的,但却是对生活现实真实的纪录,纪录的是眼睛实实在在看到的东西,尽管这样,但人们仍然感觉到奇特的取景和剪辑手法,这也让人们意识到,只有当下的、身边的东西是最值得珍惜的。
(2)欧洲现代主义电影
在二十世纪初,在欧洲大陆上掀起了一场先锋电影运动,伊文思作为无声电影后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创作生涯经历了被影响、转型、到最后影响了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他倡导为了使影片内容看起来生动,可以搬演或者布景,甚至可以虚构一些将会发生的事情,这与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产生了争执,这也就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展开了探讨,而他认为,正是为了将真实的事迹表现的更加深刻,才选择虚构的手法,即虚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真实,无论是富有诗意的《雨》、《桥》、还是风格鲜明的《愚公移山》、《风的故事》,都表现出他在这一领域不断探索、不断试验,也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而鲁特曼则极大的受到了维尔托夫的影响,《柏林交响曲》运用一系列镜头:劳动的人们、跳水自杀的女人、街头的游戏及杂耍,高速运转中的机器等等,通过摄影机的眼睛,将这些镜头仿佛管弦乐般连接到了一起,形成了蒙太奇。
(3)格里尔逊和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提起英国纪录电影,就不得不提到约翰·格里尔逊,英国纪录电影的诞生离不开他的成就,格里尔逊主张“根据事实对人类的重要性对事实进行有选择的戏剧化的可能性”,反对不加选择的传播事实,在他留学的日子里,他广泛的接触新闻、传播以及广播电影等学科,这些学习经验对他后来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他首先把电影当做一种舆论的手段,一种宣传、教化的工具,其次才把电影视为艺术。1928 年,格里尔逊进入英国帝国市场委员会,成为电影部的官员,众所周知的《漂网渔船》就诞生在这个时期,影片表现的是北海渔民的日常生活,内容简单、朴实,但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影片中剪辑手法在当时看来十分新颖,摄影的风格也让人耳目一新,《漂网渔船》可谓英国纪录电影的奠基之作。并且,凭借这部影片,格里尔逊在帝国市场委员会内建立了电影制作中心,形成了电影史上有名的“英国电影纪录运动”。
(4)英国自由电影“自由电影”
现对于“纪录电影运动”略显逊色,它只是在英国的电影中出现的一首小插曲,它首先倾向于作者的自由,然后是表达手法和内容的自由,它更强调的是个人的审美和价值,但同时又密切的同当时的社会相关联,并摆脱了商业元素的束缚和传统价值规律的枷锁,所以才被多数人所认可,在这个层面上,还是推动了纪录电影个人风格的发展。
(5)美国真实电影
真实电影是 60 年代初出现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一种纪录片制作风格,基本目的是尽可能准确的捕捉一个正在发生的事件,并将电影制作者的干预或阐释缩小到最低限度①。一般电影制作者不会对拍摄时的现场加以控制,随着技术的发明,同期录音技术被广泛运用,尽可能的还原现场,让观众“身临其境”也不再是难事,德鲁与他的德鲁小组通过实验、拍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套路,没有导演的干预、没有人为的捏造、尽可能的展现和挖掘现实、并最大化的纪录正在发生的事,而剪辑的手法也是从作品本身的题材出发进行选择,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导演的审美和选择。德鲁小组中以为重要的电影制作者理查德·利科克说道:“对我来说,是要通过观察我们的社会、观察事情实际是怎样发生的来发现我们社会的一些重要方面……”
(6)直接电影
直接电影精神强调的是一种客观的、静默的观察生活的方式,是更深入、更迫近生活本质的纪实精神。它创造了电影追求真实和反对传统模式的新方法。我们可以从两层意义上来理解“直接电影”的“不加干预”,其一是拍摄方面的,即摄影机与创作者不与被摄者发生任何瓜葛,以求能拍摄出即使摄影机不存在时仍会发生的情况。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事实。“不加干预”的另一层含义是指“直接电影”拍摄者对拍摄的内容不作人为的解释,尤其避免使用“蒙太奇”的手法。“ 直接电影”的“ 不加干预”原则旨在避免主观化产生的虚假。但是, 尽管“ 直接电影”的拍摄者为了影片的客观而绞尽脑汁, 那种绝对的客观真实仍将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彼岸。包括“ 直接电影”在内, 没有任何电影能够做到所谓纯粹的客观。
(7)新纪录片
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大批风格迥异的“非典型”纪录片进入到观众们的视野,像埃罗尔· 莫里斯的《细细的蓝线》,麦克· 摩尔的《罗杰与我》、以及描写美国著名高中校园枪击案的《科伦拜恩的保龄》等等,这些作品既有着传统纪录片的纪实风格,更有着故事片中虚构的表现手法,“纪录片不是故事片,也不应混同于故事片,但是,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实”这些关于纪录电影的美学风格仍被广大创作者以延用至今,影响深厚,很多故事片中常用的拍摄和制作手法被广泛运用到纪录片的创作中。
(二) 纪录电影的声音 ..................................12-16
二、 《海上传奇》的声音设计分析及声音叙事研究 ...........16-25
(一) 何为“声音设计” .......................................16
(二) 语言与叙事----解说词不再是单一的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