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编导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导演/编导论文格式、导演/编导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新时期女导演叙事特性研究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10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311021501336182 论文字数:38900 所属栏目:导演/编导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一、
新生代女导演,无论是作为新生代导演中的一份子还是作为女导演中的一股新生力量,都日益表现出不可忽视的创作力量和发展潜力。目前涌现在电影市场上的新生代女导演日渐增多,马俪文、李虹、徐静蕾、李玉、乌兰塔娜、小江、唐晓白、刘伽茵、尹丽川、王分等人都交出了颇有影响力的作品。这其中,马俪文自 2002 年起已导演了 5 部作品,代表作《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和《我们俩》分别获得了第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优秀华语故事片、最佳导演奖和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等殊荣;李玉初出茅庐,就以其处女作《今年夏天》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艾尔维拉•娜塔瑞奖”,之后的代表作《红颜》、《苹果》均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肯定,而近期《观音山》则一举斩获第二十三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和最佳女主角奖;至于由演员转型的导演徐静蕾,凭借人气和才华,游刃于文艺片与商业片之间,同样斩获不俗成绩。在崛起与成长中,作为新生代导演群体中的一份子,她们和其他男导演一样,用自己特立独行的叙事风格获得小众或海外影展的追捧,也因过犹不及的叙事手法和题材选择而遭到市场的质疑。无论追捧还是质疑,不能否认的是,新生代导演对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走向和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发展了新的电影模式,所做的贡献值得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和研究。同时,作为导演群体中的女性,新生代女导演和她们的前辈——第四五代女导演一样,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职业圈里,往往以个案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不管是个人还是作品要获得认同都要付出更大的艰辛。当下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新生代电影创作态势也呈现出引人注目的变化,新生代女导演在崛起之后的发展更像一面多棱镜,已经不能简单地被当做个案来看待,而更值得我们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和研究。


二、
用“代际”划分电影导演群体在中国电影界与评论界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没有确切所指的命名在学术领域的权威性以及社会交流领域的有效性是会引起质疑的,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种说法本身只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在今天看来已经萎缩甚至名不副实,但是从电影本体角度考虑,从电影叙事和电影画面这些基本要素出发,各个时代的导演群体依然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表达体系和电影风格。如果单就故事内涵、叙事方法以及社会环境和个人体验来考量,用代际的同一称谓为其命名也存在一定合理性和必要性。正如学者石川所言“在传统语言秩序中,有名即意味着被表述,被书写意味着对话语权的拥有和文化角色的确立;反之,无名即意味着被忽略,被遗忘,意味着话语权的旁落,文化身份的消隐,甚至是存在合法性的悬置。”[1]尤其是在以张艺谋、陈凯歌等一批“第五代”导演集体突围,在国内外赢得一定身份认可后,这样的代际称谓便也成为对新一批导演的命名“顺理成章”的习惯。至于是“第六代”还是“新生代”,虽名称有所不同,但所涉及的对象基本相仿,指的是 20 世纪 80年代中期进入电影学院、戏剧学院、广播学院或其他高校学习,90 年代初开始指导影片,今天仍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青年导演,如贾樟柯、路学长、王小帅、管虎等;同时,也包括在他们之后登上影坛的一些更年轻的新锐导演,如王全安、马俪文、李玉、宁浩等。本文采用的是“新生代”的称谓。


第二章 身份认知与认同的主题探讨


2.1 导演本身的身份确立与认同
在当时当下,我们看到的是新生代导演广泛采取的反抗和解构姿态。这种意识在电影中的极端表现就是为反抗而反抗,避开“第五代”善于表达的电影符号和人物,极力在电影文本中张扬自我,这种因“焦虑”而表现出来的反抗以及与中国传统电影风格的有意无意的断裂,使得“第六代”成为“看碟的一代”。[3]在他们的作品里,闪现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新巴洛克以及后现代电影若隐若现的影子,但是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大众(市场和观众)的血管里流淌的即使不是纯粹的黄河水,也绝非积年的胶片。新生代抱着这样的心态完成入场仪式时,注定了市场在接受他们身份时回报的可疑眼光。而这也印证了“否定之否定”的命题,用市场的反抗回应了新生代导演最初的反抗,如同有的观众谈论“第五代”电影所称的:“电影是一种大众媒体,票房是一种大众消费。你有权捍卫你的电影,我有权守卫我的钱包。”[1]得不到市场票房便得不到投资的追认,没有延续的作品表达便难以获得“导演”的身份。这样的困境和循环使得不少新生代导演远走他国,甚至从一开始便笃定用国外的一套投资和认定机制来实现“围魏救赵”的自我认定。如今“墙内开花墙外香”已经成为形容新生代导演发展状态的特定用语,虽然独立制片、影展获奖、海外融资的确是一种生存方式,但我们追问的是得不到国内市场肯定的导演身份难道不是可疑的身份?海外“领养”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 俗称的香蕉人,意为外表中国内在外国的人)”难道不是中国本土外的“他者”吗?新生代导演生活在“第五代”的光环影响之下,身份是悬浮在“‘我’不是后者”的否定判断中的,为了能确立“我之为我”的肯定命题,成长便也成为他们电影中求同存异的母题。形式上的弑父需要通过精神上的寻父来完成身份的依托和自我的确认,这一寻找之旅伴随着新生代导演电影外的磨合、妥协、改变和回归以及电影内人物的投射实现了一并的成长。如果说新生代男导演书写的是少年成长,潜意识里充斥的是如同赵氏孤儿与屠岸贾之间的古典冲突,那么作为新生代导演中的女性群体,则还须与同时代男导演进行博弈以求获得现代性的身份,完成从女孩到女人再到人的成长过程。


第三章 第一人称视角下的叙事缝合.........20
3.1 “我”的叙述缝合边缘与主流的情感关系 .........20
3.1.1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22
3.2 “我”的凝视中我与他的镜像关系 ......... 25
3.2.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6
3.3 本章小结 .........30
第四章 城市空间的匿名所指与多元能指.........32
4.1 空间中的“历史”与“当下” ......... 32
4.2 转型期被发现的县城与未命名的城市 ......... 34
4.3 历史的大院与当下的四合院.........36
4.3.1 《大红灯笼高高挂》......... 37
4.3.2 《我们俩》——封闭的人与渴望开放的情......... 38
4.4 北京——一座城市的两种命名背景 ......... 39
4.5 本章小结 ......... 44
第五章 导演叙事风格与类型的选择.........45
5.1 作者论对叙事风格的影响 .........45
5.2 李玉的风格延续与变化 .........47
5.2.1 李玉的电影作者风格形成 ......... 47
5.2.2 从“女性三部曲”到《观音山》的不变与变......... 49
5.3 徐静蕾和马俪文的转型 .........52
5.4 本章小结 .......... 58


结论


本文主要以新生代女导演中的李玉、徐静蕾和马俪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她们作品的分析解读和比较总结,来呈现新生代女导演在创作中体现出的叙事特征。通过设置叙事主题、视角、空间和风格类型四大切入点,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作为新生代女导演,承受着来自“第五代”和男导演的双重压力,这一处境使得她们在作品尤其是处女作中表现出对女性身份问题的关注。这一问题包括认知和成长两个层面。女同性恋者的角色设置是导演对女性社会身份中可能存在的边缘困境的呈现。这种困境源自清晰的自我认知和难于实现的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但女性的反抗强烈而不激进,充满隐晦隐忍的情感表达方式。母女角色的关系变换则表达了导演对女性家庭身份中可能被忽略的情感思考。由此引发的成长建立在身份认同与自知之间的错位上,在换位思考后得到领悟。对于叙事视角的选择,第一人称“我”的出现,用主观的叙述引导观者移情于被述对象,使得“边缘人”或非常规形象有了回归主流价值的缝合点。同时,“我”的叙述在结构上往往以倒叙的形式展开。这样便使不在场的叙述者与在场的观看者处在不同时空但同一叙事平面上,由此产生微妙的镜像关系,使得叙述者和观看者通过互相的凝视实现自我形象的确认。而这一形象其实也是主观的理想化追认。在空间的选择上,女导演并未征用“历史”进行建构,而更关注对当下城市空间的书写。城市不同于乡土中国和县城的鲜明及易于辨认,它的存在往往以一种匿名的方式成为一种空间背景,因此导演对它的书写也易于呈现出多元的方式。这种多元表现在人物对精神世界的选择和空间对人物价值追求的影响上。封闭的城或院子是城市里常会出现的空间装置,但即便在狭小局促的空间里新生代女导演怀抱着开放的姿态,探讨的是当下城市中人对精神世界的美好追求。而她们对城市背景的不同命名方式也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的多元能指。对于导演来说,通过持续创作,在作品序列中确立自己的风格标签、形成类型化叙事是成为“电影作者”的重要体现。李玉、徐静蕾和马俪文三位新生代女导演在建立作品序列的基础上,透露出风格或持续中有变化或断裂中有发展的特质。虽然各有不同,但对于身后更多在变与不变的创作道路上踽踽独行的新生代女导演来说,相信她们的创作发展能给整个群体和市场带来借鉴和思考。


参 考 文 献
[1]陈犀禾, 石川, 多元语境中的新生代电影,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2]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79
[3]张真,亲历见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电影,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路璐,去敝与显现:中国新时代导演的底层空间建构,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5]郭培筠,女性意识的嬗变:新时期女性电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