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本文通过对影子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回顾,从一个新的角度将三者同时纳入分析框架,构建起三者的关系。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影子银行业务的高速扩张与全球金融危机后政府大规模的经济刺激举措紧密相关。中国在 2008 年 11 月提出 2009 年至 2010 年实施 4 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后,导致 2009 年新发放的银行贷款大幅增加,此时政府意识到政策驱动下的信贷繁荣可能会失控,将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于是货币政策开始收紧,以缓解失控的通胀。
传统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利用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信贷时产生了监管套利的动机,将信贷扩张活动转移到了影子银行,从而使得影子银行信贷规模大幅扩张。虽然影子银行信贷业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业银行信贷减少的缺口,但如果监管不当,便会产生金融风险。同时影子银行与银行系统错综复杂的联系使得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增加。大多数学者也认为当商业银行信贷总量的变化被影子银行信贷总量变化抵消时便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那么此时应该由谁来承担稳定影子银行信贷的职能呢?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在金融宏观调控框架中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弥补原有宏观调控框架的不足,进而更好地防止信贷过度扩张给货币政策有效性带来不利影响。“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其中,货币政策主要针对宏观经济,强调总量管理,侧重于维护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而宏观审慎政策主要针对金融系统,强调结构管理,侧重于控制信贷规模,防止其过度扩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融体系的顺周期行为从而保证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而要有效发挥宏观审慎政策抑制信贷过度扩张的作用,必须正确处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推动二者的协调与配合。
中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探索和创新走在世界前列。一方面,2011 年,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被正式引入到宏观政策框架;2016 年,“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合意贷款管理制度”被中央银行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并于 2017 年将表外理财纳入评估体系以进一步扩大对信贷规模以及信贷结构的监管范围,这一系列的措施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成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这是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不仅对宏观调控框架进行了一次意义重大的理论创新,也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一次深刻反思。
1.2 文献综述
1.2.1 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观点综述
影子银行体系(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也被称之为平行银行体系(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最初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考利提出。虽然影子银行业务近年一直在快速发展,并且成为了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关于影子银行的详细定义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说法。主流研究达成的共识是影子银行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为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由于理解视角的差异,学者和相关国际组织对影子银行的界定各有不同。影子银行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Adrian 和 Shin,2009)[1]、像银行一样开展短借长贷活动、同时较少受到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Ricks,2010)[2]。这一类文献的共同特点是将影子银行定义成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并且与银行相对应的金融中介机构。
国内学者也对影子银行的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研究。易宪容(2009)[3]将影子银行业务概括为一种将银行贷款证券化,通过证券市场无限拉长委托代理链,从而实现信贷扩张的融资方式。也有学者提出,跟商业银行有相似之处的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和以金融创新和证券化为核心的西方影子银行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 通过结构的拆分,可以发现中国影子银行业务模式表现在与商业银行的资金链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关系。具体来说,商业银行主要借助银证合作、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与同业业务等多种方式将相关信贷资产快速转移出表(裘翔和周强龙, 2014)[4]。影子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形成的同业资金往来会导致二者之间系统性风险的溢出传染效应增强,因此,动态监测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保证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李丛文和闫世军, 2015)[5]。从结果来看,影子银行的上述行为使得金融链条的复杂程度增大,同时也会引发经济的“脱实向虚”,最终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林琳等,2016)[6]。近年来,为了丰富影子银行的理论研究,也有学者试图从功能性视角定义影子银行,如李文喆(2019)[7]将中国的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银行业务并且依赖于银行信用、但未接受严格的银行业监管的金融业务。
第2章 宏观审慎政策、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2.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机制
2.1.1 影子银行的内涵
我国金融市场相较于欧美国家发达的金融市场而言发展时间较短且金融自由化程度不高,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相对单一,复杂的衍生类金融产品不多,我国也缺少像欧美国家那样成熟的非银行金融中介组织。根据国际上影子银行的标准,实际上我国影子银行早已有之,比如货币市场基金、信托业务等。由于规模不大以及带来的影响有限,此前影子银行并不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问题。但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涌现,导致影子银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国内学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子银行作出界定,所以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在目前的金融结构下发挥着类似于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更多地表现为银行的表外业务以及表表外业务,即“银行的影子”。从结构构成来看,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是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部分。从经济作用来看,影子银行不受准备金率及贷款规模等的限制,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便利,是商业银行信贷的补充。
2.1.2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政策当局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是否能够利用政策工具和不同的传导机制最终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其实质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本文参照黄武俊(2010)[60],考虑到中央银行需要通过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来实现最终目标,因此本文通过观察影子银行对货币供给量M2 的影响来衡量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程度。
2.2 协调使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的影响机制
2.2.1 宏观审慎政策的内涵
2010 年中央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对宏观审慎政策给出了准确定义,“宏观审慎政策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根本目标,将金融业视作一个有机整体,既防范金融体系内部相互关联可能导致的风险传递,又关注金融体系在跨经济周期中的稳健状况,从而有效地管理整个体系的金融风险”[61]。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指出宏观审慎政策是从逆周期以及跨市场的角度出发,识别出金融风险跨部门、跨行业、跨市场的分布情况,并同时关注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对风险的放大,维护货币稳定和金融市场稳定。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是国际金融管理改革在危机之后的核心内容。国际社会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形成了可操作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监管目标、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影子银行风险管理以及系统性风险监控等要素构成了宏观审慎政策的基本框架[62]。
2.2.2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
在货币政策总量调节的基础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相对独立的操作空间,主要表现在这两种政策不仅有不同的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且很难相互替代,但这并不表示二者之间没有关系。一方面,成功且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可以增加金融系统的弹性,在急剧的金融动荡中保证宏观经济稳定,而稳定的经济不仅能减少信贷供给领域出现的金融摩擦效应,还能减少由信贷顺周期倾向引起的金融系统脆弱性,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防止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通畅性受到不良影响,有助于货币政策工具更精确地影响信贷,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反过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也会影响资产价格,最终传导至整个金融市场,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第 3 章 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现状分析 ........................ 21
3.1 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及信贷结构的现状分析 ................................ 21
3.1.1 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 21
3.1.2 我国影子银行信贷的主要结构 ............................... 21
第 4 章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31
4.1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 31
4.1.1 变量选取 ............................. 31
4.1.2 数据处理 ........................... 32
第 5 章 政策建议 ............................. 47
5.1 完善货币政策工具 .................................... 47
5.2 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48
5.3 推进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