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在发病6h内给予AMI患者溶栓、PCI等血运重建手段治疗,患者的病死率为5%~6%,若在发病后1 h内便能得到治疗,则病死率可降至1.2%,因此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判断病情,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冠状动脉因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坏死即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之一,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患者死亡率高,患者临床常常表现为剧烈而持续性的胸骨后疼痛,可并发心律失常、心率衰竭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中国AM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对该疾病的控制治疗也越来越重视,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开通相关梗死血管,是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心肌的关键。治疗AMI就是要与时间赛跑,“时间窗”在治疗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不少研究者甚至提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的观点。
在建立AMI治疗绿色通道过程中各部分各单位的相互配合直接关系着患者生命,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护理流程尽可能减少转运、诊断、治疗所花费的时间,为患者赢取最佳救治时间,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流程因此被提出。本次研究特选取本院AMI患者94例,分别给予急诊常规护理和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探究该护理措施对AMI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选取本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AMI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经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确诊为AMI;②存在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例如剧烈而持续性的胸痛发作超过30 min,休息或硝酸酯类药物无法完全缓解其临床症状等;③于发病12 h内入院就诊;④心功能为Ⅰ~Ⅱ级;⑤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脑器质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者;②血压>180/110 mmHg者;③合并内分泌疾病而导致血糖升高者;④过去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者;⑤合并精神疾病或老年痴呆患者。
按照入院顺序为患者编号,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将患者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2组,每组47例。观察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52~71岁,平均年龄(61.53±9.13)岁,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5~6.5 h,平均(4.19±2.17)h。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1.51±9.57)岁,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6 h,平均(3.61±2.23)h。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急诊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由专业医师在2 min内对其病情进行评估,为患者开放绿色通道,指导患者以平卧姿势卧床,对患者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监测,建立静脉通道,快速做好术前准备后将患者送入手术室。
观察组给予患者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①优化急诊接待流程:为患者开启先抢救、后挂号缴费的绿色通道,对于由“120”护送前来的患者做好院前急救准备,在患者到达前准备好急救药品、物品及抢救器械等,病情危重的患者直接推送至抢救室;对于自行就诊的怀疑为AMI的患者,立即妥善进行安置。
②优化病情评估流程:由专业的接诊护士在30 s内通过“边看、边问、边分诊”对AMI患者进行初评,观察患者意识水平、呼吸、面色,对患者疼痛部位、性质、起病时间、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询问,进行快速的鉴别和评估。
③优化急救流程:做好对患者的初步评估后,按照“定时、定人、定位、定责”原则对患者进行抢救,“定时”即在1~2 min内给予患者吸氧、3 min内连接心电监测工具、5 min内建立静脉通道等;“定位”即由固定的责任护士和护士长协助医师完成抢救工作。“定位”即在抢救过程中,责任护士和护士长应立于患者两侧对患者进行观察诊断,识别心电图监测情况。
“定责”即实施责任问责制,医生护士各自明确责任。采集患者血液对患者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进行检测,临床为确诊为AMI患者后,在左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患者300 mg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63020201,生产单位: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咀嚼,300 mg氯吡格雷(英文名称:Clopidogrel Hydrogen Sulphate Tablets,注册证号:H20100750)口服,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给予镇静处理,准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治疗。
AMI患者通常因发病急、疼痛剧烈、气急引起濒死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会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消除不良情绪,以保证患者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④优化心理管理系统:有责任护士迅速建立患者的信息化网络,包括患者的发病时间、病情变化、体征情况、药物使用等,实现患者的信息共享,以提高抢救、护理的工作效率。
⑤优化转运交接工作:急救科室应制定严格的转运交接制度,主治医师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治疗方案,若决定实施介入手术,应及时通知介入医生和相关护士,介入医生在5 min内达到抢救室对患者进行查看,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后,有责任护士做好转运工作,并对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再次进行评估,做好手术准备;在转运过程中应安排急诊科医护人员陪同,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保证患者各管道通畅,确保患者的安全转运。
⑥优化护理人员配置、监管工作:采取等级责任制模式对急诊科护士进行排班,保证各时间段均有一名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组成,科室定期对全员进行培训工作,并定期考核。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2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诊手术时间、急救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差异。
②采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等康复指标水平变化情况。
③比较2组患者院内AMI复发及再次PCI率。
2结果
2.1 2组患者各项急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诊手术时间、急救总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救中的康复效果。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急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急救时间差异及治疗后康复效果。
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诊手术时间、急救总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LVEF、LVEDV、LVFS等心功能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LVFS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高,LVEDV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院内AMI复发率为6.38%,较对照组的21.28%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院内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PCI)率为10.6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66%(P<0.05)。
给予AMI患者全程优化护理能保证抢救工作的有序进行,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挽救患者缺血心肌,最大限度保障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康复指标水平变化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LVEF、LVEDV、LVFS等心功能水平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LVFS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高,LVEDV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患者抢救后院内AMI复发及再次PCI情况比较
观察组院内AMI复发率为6.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再次PCI率为10.6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