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公共行政管理论文,本篇文章在吸收与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协同治理理论等为依据,以构建新时代多种监督类型贯通机理为目标,从宏观层面总结了当前我国多种监督类型贯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索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可操作性的多种监督类型贯通路径,力求实现新时代多种监督类型的互溶贯通。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题目来源于导师的课题《新时代国家监督体系中多种监督类型贯通机理和合力增强路径研究》。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这是新时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也是对现阶段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包含多种监督类型,无论从应然性还是必然性来看,都应该取得良好的监督效果。但在实践中由于思想与行动的不一致,从而导致了漏监、弱监等现象的发生,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要实现多种监督类型融会贯通,提升监督效力,增强监督合力。如何在党统一领导的根本原则下,促进多种监督类型的融会贯通,增强新时代多种监督类型的合力,是当前我们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平稳发展需要国家机器的健康运转,当前我国反腐形式依然严峻,亟需多种监督类型贯通融合,增强监督合力。近年来,我国监督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但是在多种监督类型融合贯通方面还存在漏洞,将多种监督类型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是当前需要我们解决的主要问题。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内涵的准确性与逻辑的连贯性是增强监督合力的内在要求,理论的精准性和实践的自觉性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基本前提。厘清多种监督类型的贯通机理,是实现“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目标的现实需要。因此,新时代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必须从多种监督类型的融合贯通着手,厘清多种监督类型之间的运行规则与内在逻辑,构建程序合理、系统联动的监督体系。本文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多种监督类型贯通机理的构成要素、制约瓶颈等研究,提出多种监督类型的贯通路径,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提出理论建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合与梳理可以发现,国外对于多种监督类型贯通机理的研究甚少,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分散式监督过程中,比如行政监察、舆论监督以及法治监督方面。总结如下:
综合国外关于权力监督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监督类型的研究主要基于行政监察方式、舆论监督以及法律监督方式等方面。在英国主要通过设立监察专员的方式对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与考察,G.Kucsko-Stadlmayer(2008)从监察专员权能角度将其分为了三种:第一种是经典型监察专员;第二种是法治型监察专员,第三种是人权保障型监察专员。①监察专员不仅承担对权力的监督与考察的责任,还扮演各种调解纠纷的角色,其监督方式覆盖了英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美国,除了行政监察外,还特别注重舆论监督的作用,James.Burns 等(1993)提到,大众传媒是一种重要的制约方式,民众通过大众传媒可以了解到权力的运行过程,也可以通过这种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对官员不满的意见,都能形成对公权力的有效制约。凭借其自身优势,大众传媒被称为第四监督部门。②1993 年由德国人 Peter.Eigen 创办的“透明国际”作为舆论监督的方式之一,在国际反腐败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
1.2.2 国内研究现状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①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与监督合力的增强归根结底是各种监督类型的融合贯通。
..........................
第 2 章 新时代多种监督类型贯通机理的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及内涵
2.1.1 新时代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做了明确的解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发展对我国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时俱进,精益求精。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概念比较宏观,在我国监督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其监督职能主要是发挥在针对具有公权力的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方面,重点是对执政权力的监督。体系是指具有一定联系的、能够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性的运作过程,如工业体系、思想体系、政治体系等。一般来说,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指党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党和国家的专职监督机关的监督相互贯通、融为一体的监督体系,包括纪委的检查监督、监委的监察监督、检察院的检察监督和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广义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指党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党和国家的所有监督主体的监督相互贯通、融为一体的监督体系,除了狭义的监督主体的监督外,还包括多种广义监督主体,如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党内监督同其他监督类型有机贯通起来,构建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这里所讲的监督类型,就是广义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所包含的监督类型,现在所研究的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指的是狭义定义下对公权力的监督,同时又涉及广义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
2.2 理论分析
2.2.1 习近平关于权力监督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关于权力监督的重要论述是健全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对习近平权力监督思想的梳理与探讨,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注重以人为本,做到公权为民。习近平指出,“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①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建设的根本遵循,要坚持“权力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②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督理念是习近平监督思想的灵魂所在,贯穿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是狠抓“关键少数”,强化干部管理。通过对我国反腐败工作经验的总结可以发现,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解决少数干部滥用权力、贪污受贿等问题的根本举措。习近平始终强调“从人抓起、关键在人,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③,“针对干部管理监督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完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加强‘裸官’管理等规定,推动制度建设与时俱进。”④全面从严治党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对干部的严管与厚爱,将干部管理艺术运用于监督实践当中。
三是重视制度建设,强调体系构建。习近平提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⑤提出将制度建设作为核心,织密扎紧制度的笼子。
...............................
第 3 章 新时代多种监督类型贯通机理的构建要素分析 ···········17
3.1 新时代多种监督类型贯通机理的构建要素··················17
3.1.1 制度安排····················17
3.1.2 机制协调····························20
第 4 章 新时代多种监督类型贯通现状分析···············31
4.1 当前多种监督类型贯通现状 ······················31
4.1.1 多种监督类型贯通体系初步形成 ···············31
4.1.2 多种监督类型贯通趋势日益明显 ·················32
第 5 章 新时代多种监督类型贯通路径···················37
5.1 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明确贯通原则·························37
5.1.1 坚持以习近平关于权力监督的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37
5.1.2 突出党内监督的主导作用 ····················37
第 5 章 新时代多种监督类型贯通路径
5.1 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明确贯通原则
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前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大的优势,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统一指挥的根本原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构建多种监督类型贯通机理的根本指导原则。
5.1.1 坚持以习近平关于权力监督的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习近平关于权力监督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推进监督工作的重要理论指导。
新时代背景下,权力的腐败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公敌,实现多种监督类型融会贯通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