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纳斯鲍姆教育思想的反思与批判
一、纳斯鲍姆功利化教育批判的合理性
纳斯鲍姆从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逐利现象入手,深入分析当前教育面临的全球性危机,从而为之后进一步深入分析教育危机的根源与出路确定了方向与基础,这一出发点反映出了纳斯鲍姆功利化教育批判的独特性和创建性。
(一)提供了理解教育危机的独特视角
在“教育最终是为了赢利”这一观点逐渐合理化的背景下,纳斯鲍姆旗帜鲜明地指出,当下正面临着一场对民主社会的未来会造成更大损害的全球性教育危机。在她看来,如果放任不管,教育最终的结果就是将会产生一代代仅仅具有实际效用的机器,而无法培养人性健全完整的公民。培养完善的公民是民主政体的基础,这意味着教育制度中的逐利现象会危害到民主的未来,因为教育制度中的逐利现象直接表现为教育系统中人文与艺术学科的削减,人文艺术学科被认为是“无用的装饰”,无法快速直接地为国家带来利润。整个教育系统都在强调对能够快速带来短期效益且高度实用的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人文性的价值,而这些人文性的价值——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同情心对于民主政体的维持至关重要。纳斯鲍姆以其深厚的古典学和哲学理论为基础,敏锐地洞见到了这一点。
教育中的逐利现象在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能发现其身影,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其明显。哲学家阿伦特曾评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教育危机,认为当时美国的教育危机表层原因在于教育领域的观念偏差,而深层根源则在于政治权威的失落。①与之不同的是,纳斯鲍姆认为教育危机的深层根源是民主价值的失落。如前所述,她在筛选了5个选自不同国家和教育水平的实例,包含政府教育部门报告、学术界、基础教育阶段、大学和学院内关于人文艺术学科的基本状况,再结合欧洲、印度等其他地区教育中的逐利现象,最终得出结论:“我们正在追求能保护我们、使我们愉快、让我们感到舒适的占有物,泰戈尔将它们称作我们的物质‘外罩’(covering)。”②同时,纳斯鲍姆也意识到,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人们忘记了自己与他人深刻、复杂、细腻的灵魂。纳斯鲍姆对教育危机的把握,并不仅仅停留在教育内部,而是从更宽广的视域出发,由教育中出现的危机扩展到价值、精神层面的危机,并结合当前时代的大背景即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思考这些问题对教育、对人的影响,为人们理解现代教育危机提供了新的独特视角。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