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自 1998 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开始扩招,招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扩招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具有高学历的求职者数量激增,“2004 年高校毕业生达 280 万,2009 年达到 610 万,2010 年更是达到 631 万”[2](P5)。受高校扩招和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的双重影响,特别是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一直都很大,虽然国家通过各种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但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依然很低。“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每年都有近 700 万高校毕业生就业”[3](P3),面对未来 5 年共将有 3500 万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有增无减的局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4](P7)。由此看来,当前的就业形势仍很严峻。就业模式的改革使大学生思想行为模式的变化:原来大学生是被动服从国家的就业分配;现在大学生凭自身条件和实力,主动直接参与就业市场竞争,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5],大学生的劳动就业同样应遵循法治原则。掌握与劳动就业相关的法律常识,具有必要的就业法律意识,已成为大学生就业和畅行职场的必备条件。然而,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实际情况的考察及查阅大量现有文献资料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法律意识存在很大问题。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会侵害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也会对用人单位的人才引进和高校的就业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分析研究,尤其是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立足于现实状况,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应对机制,对于大学生合理而有效地就业以及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上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高校大学生开始“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在高校扩招和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高校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任务仍然艰巨。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实际情况的考察及查阅现有文献资料发现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法律意识存在缺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文献有:胡万会、王胜男的《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调查研究》[6](P121-122),王佩锋的《关于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思考》[7](P215-216)等。这些文章不约而同地提出并分析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这表明针对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方面的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及学者的重视。但针对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问题以及对策,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是有限的,以“大学生就业”和“法律意识”为关键词在 CNKI 里搜索,没有找到相关文献,也没有搜索到硕士博士论文,通过搜索目前也没有相关的研究专著,对其进行研究。在万方数据库里找到几篇文章,其中有代表性的:关新的《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8](P54-56),李倩茹的《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原因与提升途径》[9](P78-79),戴伶俐的《分析大学生就业法律盲点加强就业指导中法律意识的培养》[10](P43-44),朱文星的《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研究》[11](P127-128)等。这些文章均提出了法律意识对大学生的重重要性,探讨了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其培养的策略。但上述文章的篇幅普遍较短,论述并不全面具体。
(一) 关于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现状
对于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现状,大多专家和学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法律的认知,运用等角度分析问题。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甚少,在就业过程中,尤其在就业权益受到侵犯时不知道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业法律意识现状令人堪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关新在《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8](P54-56)一文中认为大学生刚刚踏出校门,对社会的认知层度较浅,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致使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尤其对法律的认知还停留在感性阶段,有时甚至会产生法律认知盲区。因此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和单位合法权益等诸多法律问题时充满困惑与彷徨。针对这类问题,他们专门做过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不同高校,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主要对劳动法的相关常识进行提问。调查的结果是大多数人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他们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或者说影响不到自己的生活,这样的答案令教育工作者深刻反省。大学生有关就业的法律知识严重缺失,对就业中的法律知识缺乏重视,对相关法律规范的理解,掌握,运用能力较差。
2 主要概念阐释及相关理论评述
2.1 主要概念阐释
2.1.1 就业
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是与劳动密不可分的,就业是“在劳动年龄内或超过劳动年龄但有劳动能力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岗位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状态”[13](P33)。可以说就业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劳动。而根据国际劳动工作组织的定义,达到一定年龄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的劳动均算作就业,包括:短期从事有回报劳动的人员;因事故,疾病临时停止劳动的人员;雇主,自营人员;协助家庭工作而不支付报酬的人员。现代意义上的就业与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大有不同,现代意义上的就业指“劳动者同生产物质条件相结合,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提供劳务,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有的国家规定其工作时间达到正规工作时间一定比例的人称就业人员”[14](P36)。我们认为,就业就是指,达到一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所其从事的社会劳动或劳务,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并因此取得劳动报酬的职业活动。
2.1.2 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这一概念既包含了普遍认识的“就业”含义,同时更加突显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开放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知识性,大学生是依托国家和社会资源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第二是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时在就业领域、形式、过程等方面的选择渗进了更多自己主观的观点和意见,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和价值表现更为突出。大学生就业又是一个过程阶段的概括,从过程上看,包括大学生的就业准备阶段、择业或创业阶段、就业初期直至稳定阶段的一段特定时期,也包括失业再就业。本文论述的大学生就业阶段限定在首次就业。
3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10
3.1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社会背景.........10
3.2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现状 .........12
3.2.1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有所提升.........12
3.2.2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12
3.3 当前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影响.........13
4 提升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17
4.1 大学生就业环境日益复杂化的客观要求.........17
4.2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观需求 .........19
5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育的策略分析 .........21
5.1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育的内容.........21
5.1.1 树立就业法律意识 .........21
5.1.2 培养就业法律常识 .........22
5.2 提升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育.........23
结论
作为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社会未来的中坚分子,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他们的就业法律意识水平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峻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使得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就业市场乱象丛生,更不利于我国就业市场的稳定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对于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良性循环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收集资料,从教育学,法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成因,法律意识的培养内容及培养途径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尝试构建一个国家、高校、大学生共同参与培养具有法律素养,能够依法办事的大学毕业生的合理模式。从大学生就业现实来看,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传统就业不良风气,高校就业教育难以满足大学生就业法律需求,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法律知识掌握不足三方面。本文从国家、高校、大学生三个层面探索了提升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途径:首先,国家政策层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途径。一是完善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强化国家层次的立法,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利;二是司法机构应严格执法,违法必究,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三是国家尽早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加强诚信教育;四是国家要通过各种媒介的力量宣传正确的就业法律意识;五是国外相关就业法律意识培育策略借鉴。其次,高校教育层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途径。一是加强大学毕业生对法律素质教育的理解;二是构建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四是加大投入,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法律教学队伍。最后,大学生自我保护层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途径。一是大学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法律对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二是大学生要对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熟练掌握从而维护自身权益,履行契约;三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深对法律的理解,提高法律素养;四是大学生要有主人翁的精神,积极的参与到我国的法制化进程中。由于受宏观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本论文在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育的内容和途径等问题上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国家就业政策的出台,大学生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