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城市社会学论文格式、城市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新视角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333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110121012339623 论文字数:0 所属栏目:城市社会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摘要〕 城市社会主体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的。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加入性别视角,可以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使研究更接近于现实。城市发展与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同时,女性赋权的增加也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中的女性空间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将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 城市社会学;女性主义;性别研究视角  

 

一、 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新视角
在20世纪60到7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之后,女性/女权主义在世界各国由社会运动逐渐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并对当代思想理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其“或快或慢地发散到了多个学术领域和教学领域,在各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中,都将包含与女性主义研究有关的观点、思想及材料”〔1〕。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性别关系问题对于社会学分析来说是如此根本,以至于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并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这说明,女性主义社会学不仅仅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而且,女性主义可以并应该渗透于社会学的其他分支研究领域,丰富各相关分支社会学的理论,并使社会学研究更加接近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有学者指出,作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十大发展趋势之一,“女性主义将会进一步影响社会学的观察方式、思考方式以及问题意识”〔3〕。
在国外,女性主义对城市研究已给予了多方面批判与反思。“女性主义地理学”认为,长期以来的城市发展一直受到“男性原则”或“男性标准”的影响,忽视了女性的空间存在和空间需求,给城市建设打上了性别不平等的深刻烙印,并产生了严重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因此,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单纯依靠技术组织和技术创新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换一个角度,即从女性的角度来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思考。〔4〕“西方城市社会学女性主义学派”认为,城市与住房的发展加剧了男女不平等,他们从城市住房制度、住房的意识形态分析、居住环境以及住房资源分配等角度,分析了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与观念规范下,女性如何沦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在城市机动性研究中,女性主义对城市规划与城市住房设计等均提出了尖锐的质疑。国外女性主义对城市的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与批判精神展示了对城市与性别问题的新认识。
在以往国内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或社会性别视角基本上没有被纳入研究视野。在对城市问题的研究中被强调的是老龄化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环境污染与保护问题,以及社会歧视与社会公平问题等,虽然根据其他领域的研究,女性在老龄化、就业与贫困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存在着十分严峻的问题,但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这些问题基本上是以不分性别的数据分析出现的。除了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其他城市问题研究均没有体现男女不同的需求。在社会公平问题中被强调的是城市原住民对城市新移民的歧视、富有者对贫困者的歧视,而很少关注其中的性别不公问题。同时,即使女性问题被给予一定的关注〔5〕,也是作为弱势群体被关注,而作为平等的城市主体,女性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有别于男性的角色、需求与利益,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与经济学家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来考察不同,社会学家认为城市是当地那些共同的习俗情感与传统的集合,具有某种心理机制与典型文化的特征。〔6〕在社会学家看来,“城市远远不止是街道、楼房和纪念碑的集中地,也不止是正式机构、社会阶级与阶层的聚集处。在这些确实存在或想象中的正式机构里,有一个社会在起作用,它是由个人按分类与交流的文化准则形成的社会关系构成的”〔7〕。可见,社会学家所关注的是隐藏在城市现象表层之下的文化、意识与社会关系。当分析这些文化、意识与社会关系时,我们就会发现城市的主体———城市人不是笼统、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即是有性别、年龄、种族、阶层差异的人。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这些人所拥有的习俗情感、所遵循的文化准则、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彼此不同。无论是文化意识还是行为规范,无不对性别、种族、阶层等作出规定与限制。城市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其政策目标的制定与政策实施的后果不会符合所有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利益与需要,其中隐含着对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身份者的区分对待。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研究城市社会学正是为了揭示城市发展对不同性别人群的影响,使我们对贯穿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的性别差异与不平等有所体察。
另一方面,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由于女性拥有与男性不同的生活经验,因此,她们对城市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发现。在基于性别的劳动分工中,男女的角色和责任不同,他们对城市的看法、居住和使用方式也不同。因此,“如果对城市与环境的研究不包含‘性别’这一概念,就不能理解城市现象。”〔8〕以城市里的公共厕所为例,由于男女如厕所需时间不同,女性平均是男性的2•5到3倍,但男女公厕内蹲位数量相同,甚至男厕中小便器更多,从而导致在人群密集的车站、公园、超市、餐厅、高速路加油站等处,女性经常要长时间排队如厕,忍受生理的痛苦与不便。这种体验对于男性绝无体会,他们只有在需要等待女伴时稍感不便。由于司空见惯,男女两性对此都视为理所当然,顶多认为是由于女性的生理原因所造成,却不会反思城市的公厕设计有何问题。这实际上体现了忽视性别差异的设计理念,因为是以男性为标准,没有考虑女性的需要,造成女性使用者的不便。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与规划是为城市人方便而建造的,但在这里我们看到女性如厕的“特殊需要”被忽视(其实也并非真的是“特殊需要”,增加蹲位,不过是满足女性的正常需要),归根结蒂,与性别视角的缺乏有关。
目前,中国的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不仅应当更加关注城市中的女性问题,而且要从性别的角度来考察所有的城市问题;不仅要为女性争取更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且要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作出贡献。
二、城市与女性:密不可分、互为促进
1.城市发展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城市生活是一个高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最佳空间形式。大规模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人的生活空间与生活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且人自身也获得了巨大的解放。城市作为异质人群的集合地,在这里,自由思考不再被视为异端;人的基本素质与精神境界随着生活视野的拓展而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女性群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
在西方,无论是发端于20世纪初、为争取平等就业权和受教育权的女权运动第一波,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旨在消除两性差别、强调性别平等的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都发生在城市。伴随工业化进程,妇女进入生产领域,获得经济独立;同时,也使她们“深切感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不平等,在国家的无权利,在家庭没有独立的地位……她们所负的家庭责任,社会并没有接受过来,妇女对于社会负有两种义务,而国家对于她们并没有予以特别照顾,……这些矛盾促进了妇女觉悟,促进了她们争取自由平等的思想。有些敏感的妇女,最先接受这时代的思想,开始了妇女运动。于是妇女问题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遂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9〕。
女性弱小、附庸的传统角色在城市多元的、不再以体力决定职业与社会角色的新生活秩序面前发生了变化。“她们在城市里谈钱论价、参与政治动荡、挑战社会正统观念,努力让自己在现代生活的猛烈旋涡中游弋自如,将自己变成不仅仅是现代化的客体,也是其主体,不管这个过程有多么矛盾,多么痛苦,多么崎岖不平。”〔10〕因此没有城市就没有女性解放运动,没有女性主义。
2.城市也引发了诸多的妇女问题
如果说城市为妇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为女性觉醒创造了条件,那么同时,城市也引发了妇女问题,使妇女生活的某一方面恶化,或者使部分妇女陷于困境。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女性并未成为必然的受益者。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女性移民,因其年轻健壮、工资价格低、顺从好管理等特点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同时她们也经常要以健康受损、推迟结婚为代价。目前,在中国及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女工劳动保护问题十分突出,私人企业与外资企业老板对女工的安全生产与健康问题十分漠视,并对女工的结婚与生育进行严格的限制。当地政府为吸引投资对此却不加干涉。另一方面,移民劳动力对原有的就业市场造成冲击,使得原城市女性丧失了就业机会。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中,由于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不善,走上破产或者重组的道路,这些企业所在地被改作他用(这种情况在一些大城市中特别突出)。城市中原有企业搬迁或者消失,这些企业中的女工往往失业或改行,市区中女工数量大幅度下降。〔11〕
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中,色情服务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兴旺起来,在中国也死灰复燃,甚至成为某些地区或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色情旅游与色情服务是伴随大量女工下岗及农村女性涌入城市而出现的,许多女性将性工作作为就业市场不景气条件下唯一的谋生机会。色情业或许会刺激地区经济的某种发展,但比起它所带来的恶劣的社会后果而言,经济效益就微不足道了,它将导致性病、艾滋病流行,种族关系的冲突,国际犯罪,道德沦丧。性产业的兴盛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女性社会处境的恶化。
3.性别平等与妇女参与推动城市的发展
性别关系表达了家庭和公共领域内的权力关系,性别不平等在城市里体现为获得权力和参与决策的机会不平等。将性别视角纳入到城市发展中,意味着让妇女更为平等地获得权力。由于妇女处于弱势地位,她们对城市问题往往更为敏感,更容易感受到城市规划与管理中不够合理、不够人性化的地方,但是由于缺乏适当的途径,使她们的感受无法表达、无法传递给城市管理者。联合国人居中心和联合国环境项目联合开展的可持续城市项目中递交的一份报告指出:人们普遍认为,城市发展的障碍不是财政资源或技术缺乏,而是管理不善。城镇的规划和管理中缺少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