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被广告“定义”的市民消费....................................45
4.1.2 被广告“描绘”的消费都市.......................................47
第五章 “选”与被选:图像与《永安月刊》的互动关系..............58
5.1 潜移默化:作为营销策略的《永安月刊》图像.......................58
5.1.1 配合永安经营方针..........................60
5.1.2 体现编者理念认同...............................62
第六章 逃离与迎合:基于上海都市现代想象的图像特征
6.1 主动逃离:对国难的“忽视”
租界铁门,从开始建造到 1946 年初最后拆除,前后持续了整整 20 年,其间,它们的打开与关闭、全开和半合,需检查证照到完全自由通过等等,都对上海城市(无论是租界还是华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3被铁门包围的租界中心区域,虽然 1937-1945 年的全面抗战和 1946-1949 年的解放战争在一开始都导致上海的商贸发生暂时性的回落,但并没有影响上海的总体繁荣。相反,孤岛时期(1937-1941 年)和 1940 年代中期是上海历史上最为兴旺的时期。大批人口,包括穷人和富人,从各地涌入上海寻求庇护。伴随着经济的畸形繁荣和人口的大量涌入,印刷出版业在其影响下也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借着雄厚经济实力的背书,大量由企业资助的报刊相继创刊,《永安月刊》也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下顺势出版。
上海租界当局在“孤岛”初期实行的新闻政策,名曰中立,实际上是有所保留地同日本人合作,以对付中国人主办的抗日报刊。这一新闻政策,是由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奉行的“中立于中日战争之外”的总政策决定的。1也正因为如此,《永安月刊》“迨美日战争后,虽处于敌伪环境,但因无关政治,得以避免压逼,数年来仍秉正义立场,维持出版”2。《永安月刊》选择远离政治这一办刊宗旨,主动融入当时风行的具有消闲属性的文化环境,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实属无奈之举,但又契合了其所依附的永安百货所需要的引领读者和都市市民形成现代生活和消费观念的需求,潜移默化地配合着上海都市生活朝着现代转向的趋势。
与上世纪改良主义者的观念所不同的是,1930、1940 年代的上海都市市民对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很感兴趣。西文的“modern”首先在上海被音译成“摩登”并非偶然,而是专指那些新鲜和时髦的事物。3上海都市市民对现代性的向往使这些外来词语具有了合法性,甚至把这些词汇当作本民族语言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对于上海都市市民来说,现代性不是局限在工厂与银行,也不是局限于政治体制:现代性同样反映在各种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和艺术的创造中。《永安月刊》等印刷出版物将视线转向娱乐和消费之际,通过大量运用图像这一代表着现代性的媒介形式,在对都市现代性的大肆宣扬的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暴露”了畸形繁荣的上海及其都市市民对中国广阔内陆所处的战争和国难环境的选择性“忽视”。
图 3-1 《永安月刊》上刊载的《黑色星期五》《进城铁骑》《鲁滨逊家庭漂流记》剧照,其中更有动画电影《木偶奇遇记》的剧照
...................................
结语
上海不是孤岛,但上海确实又是“孤岛”。从地理上说,上海当然不是岛屿,但从政治空间上说,上海因为有租界的存在,在将近一百年时间里,确是一个“孤岛”。1上海之所以繁荣,原因之一正是它的租界。在近代中国不断遭遇外侵、内乱、天灾、人祸的过程中,中国其他地方硝烟滚滚、哀鸿遍野,而租界却在同一时期保持了相对稳定和安全,仍然维持风平浪静、灯红酒绿的生活。这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都市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深入稳定、安全的表象可以发现,上海租界内部各方面隐藏的是西方殖民者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对商业利益的掠夺。在古今中外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城市像近代上海那么内蕴丰富,情况复杂。这里有三类市政机关,三个司法体系,四种司法机构(领事法庭、领事公堂、会审公廨与中国法庭),三个警察系统,三个公交系统,三个供水系统,三个供电系统,电压有两种(法租界是 115 伏,公共租界是 220 伏),有轨电车的路轨宽度也分两种。2近代上海城市的这种复杂性,复杂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以至于任何针对上海的研究,如若简单地概括和断语,都面临着失之偏颇的风险。
因为租界的存在,上海受到外国列强的统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过后帝国、后殖民时代,学者已同意帝国主义是一种权力关系,殖民主义也不仅是经济上掠夺生产原料、寻求制成品的市场,而有更深层的文化脉络。3殖民本与殖民地相连,即有割让,领土转移(租借)等法理上的事实即为殖民,但殖民的意涵,其实不仅于此,就上海来说,其殖民的现象不止于租界,更可以延伸至华界的越界筑路地区,甚至通商口岸本身。通常意义上,殖民话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他者”的意识形态建构上对一种外来文化、历史和种族区别的概念的依赖性。4租界各国正是运用这种殖民话语将各自的现代都市想象移植于中国,不仅实施军事侵略,而且实施文化浸润,在思想、文化层面影响并重构上海市民对现代都市娱乐和消费生活的观念和想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