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自媒体横空出世,也引发了传播学界的一种尴尬,如何认识自媒体?结合目前发展现状,给自媒体进行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义?这成为当下传播学界的当务之急。从目前发展情况看,优秀的自媒体账号往往呈现精英专业化操作的特点,然而作为整个自媒体产业的支撑,草根用户参与的自媒体账号却缺乏专业化运营思路,以及作大做强的意识。所以如何让广大草根用户利用它进行更好的传播活动,产生更好的实现社会价值也成为新媒介理论研究绕不开的问题。
1.1.1研究源起
(1)为什么选择新媒介
第一,互联网的本质精神是开放和共享,网络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移动互联网作为时更为贴近用户的“指尖网络”,引起了学界业界广泛持久和深入的讨论。
第二,近两年来围绕自媒体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基础理论研究仍显薄弱。尤其是对概念界定不清,令诸多学者十分困扰。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鞭策着研究者不断深入研究,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第三,对于个人而言,对新事物的持续观察和研究式一个理论思维能力训练和知识积累过程,是一个锻炼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同时自媒体的开放给没个普通用户都带来的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体”的机会,如何从个人层面应用好自媒体,也是草根用户十分感兴趣的议题。而草根用户的广泛参与,将利于整个自媒体行业的繁荣发展。
本文的目的就是首先对“自媒体”概念进行相对充分的界定。在结合近期研究成果和自媒体现实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传播学角度对自媒体进行分类。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两大主流自媒体上对现存主流自媒体账号进行采集,探讨其共通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微博、微信自媒体平台上可行的自媒体发展路径图,为有志于参与自媒体操作的草根用户提供系统化的实践思路,以进一步提升自媒体网民的主动参与性。同时对于自媒体的监管问题,笔者列举几大案例,说明自媒体监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从政府、自媒体运营公司、草根运营者几方面提出建议。
“we media”概念于 2002 年年底,由美国专栏作家丹·吉尔默首先提出,指出由于网络讨论区、博客等互联网新生事物风气云涌,使用科技娴熟的受众已经迫不及待的参与新闻对话,成为新闻传播流程中重要且有影响力的一环。2003年 7月,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撰写“wemedia”研究报告对自媒体从对新闻变革角度再次做出定义,并探讨自媒体要素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以“自媒体”为关键词在 CNKI上检索共找到2326条记录。从2001年到 2005年,可视为自媒体研究的发生期,共有论文7篇,主要讨论媒介技术对传播学研究的激发。祁林的《关于网络聊天的主体性分析》即通过探究语言符号、媒介、主体性揭示互联网主题的全新建构——主题的主动媒介化。此外,黄春平的《论网络聊天中的脸谱符号》简要分析了脸谱符号的构成、特点、成因、传播作用以及对它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初步探讨。2006年到 2010年,可视为自媒体研究的发展期,共有文章 277篇。出现对自媒体概念介绍并从媒介产品的角度界定自媒体概念;博客研究从传播事件深入到传播机制的研究,如余伟力的《从“两会”博客研究看博客的社会传播价值》,胡春阳的《欧美博客使用及传播机制评述》国内第一部博客专著《博客传播》;播客研究开始兴起;开始探讨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力量对比;自媒体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影响。22011年到2013 年,以自媒体研究的繁荣期,共有文章 1998 篇。从传播学角度研究自媒体的传播特性如卢金珠的《微博传播特性和盈利模式分析》,自媒体对大众传媒的冲击,从公关案例角度分析自媒体媒介使用素养等内容为主。2013 年,开始出现对自媒体盈利模式和生存状态的探讨,以微博和微信为主。
第二章 自媒体概念讨论与界定
自媒体影响了信息的表达和传播方式,是一个传播学范畴下的新生事物。然而学界和业界自媒体的概念却无统一认识。所以对自媒体的研究应先推导出简洁明了的概念,再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1990年的美国,个人电脑数量更为普及,但除了公司内自连的办公室网络、大学校园,或者相当早期的商业服务,很少有人会上网,但是一系列的突破将我们推向一个网网相连的世界。
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创建超文字技术,变成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我们只要点一下鼠标或键盘,就能在网站间跳转、文件间移送。伯纳斯把网络上既有的全球文件库连结起来,并想让观念再进一步,可以在网络上写东西,而不是阅读而已。
技术的革新给信息分享的开源精神预备了孕育的温床。戴夫·温纳重写了名叫Frontier的程序,这就是让新手建立博客的早期程序之一。这引领了一股风潮,按照万维网的发明人伯纳斯-李的说法,万维网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读写网(read-write Web),但在第一阶段,一对多的传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作者、广播者、表演者总是高于读者、观看者和欣赏者。此一阶段的读写网,以读为主。而在第二阶段,发生了从读到写的转移。尽管传统的行为依然存在,但新的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读写网变成了参与式的。在 2003年开始崛起的博客是最接近万维网原初的读/写设想的网络工具。它也是使网络出版真正得以实现的第一种工具。
丹·吉摩尔在《草根媒体》一书中写道,“我知道我得到的新闻远比美国国内任何只看电视、听收音机或读报纸的人更为全面。我得到的新闻更加完整、更多变。事实上,我编出自己的新闻。”
互联网技术崇尚的开源精神和信息传播领域的分享精神结合在一起时,传播主体从组织转变为个人,传统媒体的信息操作方式受到了冲击,自媒体就是在这种草根背景下孕育而生。
媒体一词来自于英文拉丁语“Medium”,并常音译为媒介。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中概括定义如下,它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邵培仁教授也提出,“媒体就是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并指出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就是媒体。
自媒体与媒体不同表现在:从传播者上看,传统媒体强调专业化的媒介组织,但“专业化”,“组织化”并不是自媒体传播者必备的条件之一,自媒体更强调草根属性,其背后多为非专业人士的单个用户或社会团体。从传播过程来看,传统媒体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传受分离。而自媒体可实现实时反馈,传受合一。同时,媒体属于一种制度化传播,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但自媒体则属于一定框架下的个性化传播。
笔者认为,自媒体是一种承载信息的物体,满足媒体属性的第一层涵义。自媒体属于媒体概念范畴之下,是网络环境下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之一。
传受关系一体化是自媒体同其他媒介形式的主要区别,也体现了自媒体作为公共平台的价值及其活力。“传受一体化”,打破了传统封闭的新闻格局,普通公众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介入社会传播活动之中,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走向双向互动,并可以及时删改内容,有人说自媒体时代就是“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传者是用户,受者也是用户。
综上所述,笔者试将自媒体概念界定如下,广义的自媒体为:公众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综合自我表达的新媒体传播形式。狭义的自媒体为:个人及团队通过有意识的制定传播诉求后,累积了一定影响力的主流自媒体账号。
“公众”即任何社会人都有机会使用自媒体,是传播者;“互联网技术”进行自媒体运营的技术支撑,是传播渠道;“自我表达”是一种传播内容,“综合”代表可以应用多样的媒介形式进行传播。
3.1 自媒体的分类..............................9
3.2 按使用模式分类..........................11
3.3自媒体的特点................................12
第四章 自媒体发展路径研究........................15
4.1 微博:以《蛮子文摘》自媒体发展路径为例...........15
4.2 微信——以“罗辑思维”自媒体发展路径为例........17
4.3 草根运营的自媒体发展最优路径初探..............21
第五章 自媒体存在的问题及管控措施....................26
5.1 自媒体中的蝴蝶效应................................26
5.2 自媒体存在的问题.............................26
5.3 自媒体的管控措施...............................27
第五章 自媒体存在的问题及管控措施
1963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在一次为提高长期天气预报准确性的相关实验中,为了考察一个很长的序列,他将上次的输出直接打入作为计算的初值,不慎忽略了小数点后六位的零头,一小时后他发现了出乎人医疗的事,他发现天气变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离,短时间内相似性完全消失。进一步计算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