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审计论文,本文以 B 地区脱贫攻坚专项资金跟踪审计为切入点,将跟踪审计引入扶贫专项资金审计,通过对审计报告的解读与扶贫工作的开展对 B 地区的审计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二者的结合,审计工作实现了全流程的跟踪,对中央政策的落实、资金的规范筹集管理与使用、项目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贫困”是全球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消除贫困是国家社会的共同目标,全球化背景下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也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的国家贫困问题更为突出。中国的贫困问题由来已久,近现代为解决贫困制定了诸多政策法规,开展了众多扶贫基层工作,但贫困问题依旧不可小觑。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上下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在中国范围内取得了辉煌的扶贫成就,大批贫困人口实现了就业和生活富足,大量贫困区域变成了如今的景点、山林、耕地。过去 40 年,超过 8 亿中国贫困群体“摘帽”,截至 2019 年底中国贫困人口仅不到 600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 97.5%下降至如今的 0.6%。
伟大扶贫成就的背后是党和政府的热力帮扶与倾情奉献。1986 年,由国务院牵头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各级扶贫开发办公室,在省、市、区、乡镇范围内开展计划性、针对性地扶贫帮扶工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为中国完成扶贫壮举的“神经中枢”。1994 年 4 月 15 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炉,该计划首次确立将扶贫工作重点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强调扶贫到户,把解决残疾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纳入扶贫日程。该计划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扶贫开发进入到攻坚阶段,不再是以往的扶“数字”。2001 年印发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是中国开展后续农村扶贫工作的“指向标”,中国扶贫开发由此开启了新的阶段。《纲要》指出,明确规定今后十年中国扶贫开发的重心集中在革命老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区域、边疆地区,对扶贫工作开展的计划、目标、方式方法、扶贫对象、扶贫范围等进行了详细规定,至此开启了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序幕。截至 2010 年底,全国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 2680 万人,全国扶贫统一标准由 35 年前的 206 元调高至 1274 元,农村人口贫困人口占比降低至 3%以下。2011 年,全国扶贫统一标准调高 1036 元,达到 2300 元。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第二部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提出要到 2020 年,逐步完成农村贫困对象吃饭难、看病贵、住房难的攻坚任务,实现农村贫困地区的基本医疗、基础设施、义务教育等的全面覆盖。2015 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完成近十几年来的扶贫壮举,实现全国贫困区县的“全面摘帽”。截至 2015 年底,中国仅存 14 个连片集中贫困区域,全国贫困村镇约 12 万个,贫困人口约 7000 万人。到 2019 年年底,区域性贫困得到攻克,脱贫攻坚进入攻坚之年,全国实现了 700 余个贫困区县的集体脱贫,覆盖全国扶贫重点整治帮扶区域的 9 成以上。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1.1 关于贫困领域的研究
国外没有脱贫攻坚相关的研究现状,国外主要是关于贫困领域的研究现状。
Deepa Narayan(2001)认为,驱使贫困人员摆脱贫困的成功策略必须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贫困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策略、对贫困人群的组织力进行投资,完善扶贫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并支持政府人员带领贫困人员发展。
Amartya Sen(2003)认为,贫困是公民人身权利的丧失。基于其社会职能的缺失,在医疗教育等诸多方面,贫困人口都无法获得社会参与感,也不能获得足够的物质帮扶。
Chris Hoy,Andy Summer(2016)认为,全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较低的贫困线标准划分时,都能以潜在的新税收形式或者重新分配现有财政来实现脱离贫困,并且这些也都在各国财政的可承担范围之内。但是如果贫困线标准划分过高,则会对该国财政造成较大压力,难以实现贫困的脱离。
Sovia Dewi(2018)认为,金融部门出台有益于经济增长的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加速消除贫困现象。他采用实证的方式,探索印度尼西亚金融部门与贫困消除之间的潜在联系,发现印度尼西亚的金融增长与贫困消除之间存在着长期关系。
2.1.2 关于政府审计的研究
国外关于政府审计的发展相当迅速,以美国政府为例,1984 年美国政府发布《专项审计法案》,该法案针对美国联邦机构众多,接受资金的单位被审计次数过多,部分州无财力进行审计的情况,出台了相应的审计办法。1987 年,美国会计总署(GAO)与 AICPA 合作发布了《关于政府部门审计质量任务报告》,并修订了《政府审计准则》。此后美国还进行了数次的修订审计准则的情况,使得美国政府审计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较为完备,同时相对重视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中发挥的作用,强调过程中的绩效与结果的绩效并重。
2 脱贫攻坚专项资金跟踪审计的理论分析
2.1 脱贫攻坚专项资金跟踪审计相关概念
2.1.1 脱贫攻坚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脱贫攻坚”概念,指出要在 2020 年实现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实现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解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狠抓实干、不畏艰险、立足民生,汇聚众力、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实现精准脱贫。新时代背景下,脱贫攻坚是解决“深层次贫困”,助力民生的重要政策方针,随后系列讲话对其进行了不断完善,逐步建立起了逻辑严密、层次丰富、内涵深广的扶贫理论。
脱贫攻坚首先要实现精准扶贫,摆脱历史以来扶贫片面化、指标化、不稳定的困局,增强扶贫的内生动力,定点精准地针对个体贫困户开展脱贫工作,从而实现真扶贫、真脱贫。精准脱贫以目标链接问题为导向,从资金、项目、对象多个维度进行衍生,要在政策覆盖基本面、措施落实程度、贫困人口定位等方面实现精准扶贫。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对贫困地区生产落后面貌、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基金建立、地区教育医疗覆盖等方面实现分批、分步、分阶段性的工作展开。通过“建档立卡”,加强贫困人口与政府的有机联系,激发贫困人口潜在的脱贫意愿。此后,成功实现脱贫后,对已脱离贫困的“建档立卡”人员及时登记,帮助办理退出手续,及时更新档案,有条不紊地动态完成脱贫攻坚工作。
脱贫攻坚其次要攻克深度贫困。脱贫是一项长期的战役,而攻克深度贫困就是党和政府要战胜的“深壕高垒”。深度贫困主要是指在深度贫困地区存在的深度贫困群体,主要是指“三区三州”地区。这些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地势险峻,部分地区地处高海拔高原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备,社会人文成分复杂、宗教民族问题突出,自然环境恶劣,山高水深,教育医疗覆盖面窄。对于深度贫困,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中,要改善当地基础设施与住房建设条件,逐步降低低保五保贫困人口,普及医疗服务与养老保险。加大帮扶力度,因地制宜,集中优势兵力将深度贫困地区逐个击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难点,但也是最终实现全面脱贫,步入全面小康的关键。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现代审计理论起源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受托方按照特定的要求和原则进行经济管理和报告行为,这也是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的本质。国外的会计审计对于公共受托责任进行过大量深入的研究与实证,将受托责任制可以概括为三个要点:第一,“责任”源于期望。期望受多方利益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受托主体,责任在不同的地方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往往以不同的形式,如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加以确立;第二,“责任”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服务。受托方与委托方之间的联系可以即是“受托责任”,它可以表现为具体的货币、实物、合同等,也可以以权利、义务、服务等抽象概念而存在,财务审计中的受托责任主要是指货币实物;第三,审计源于受托责任,但受托责任范围更广。审计只是基于受托责任产生的受托方与委托方关于财务货币的联系,而在其他公共事务、环境、安全、教育等领域,受托责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国,政府受公众的委托经营管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利用国有资源,并向社会公众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是立足于我国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国家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为了保证政府按照既定的要求管理公共资源,社会公众委托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管理公共资源的活动进行检察和监督。国家审计是公共责任受托的内部体现,是组成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一环,内容涵盖政策、资金、自然资源环境、职权等多个方面。
脱贫攻坚专项资金跟踪审计在实施的过程中涉及大量财政扶贫资金,但由于扶贫政策门类复杂,扶贫资金数额巨大和使用分散等原因,社会公众就需要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国家审计机关对这部分专项资金的流转进行跟踪审计,评价扶贫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公平性和效益性,避免扶贫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不明确、不到位的情况。
3 B 地区脱贫攻坚专项资金跟踪审计的案例分析 .................. 27
3.1 案例背景 ............................ 27
3.1.1 B 地区基本情况简介 ................................ 27
3.1.2 B 地区脱贫攻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 28
4 B 地区脱贫攻坚专项资金跟踪审计评价 ........................ 41
4.1 审计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