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所有 A 股企业已经连续三年披露了关键审计事项,这为本文进行关键审计事项的样板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本文借助实证检验的方法对两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
首先,本文探究了关键审计事项样板化的影响因素。上市公司 2017-2019 年的关键审计事项数据来自于 CNRDS 数据库。关键审计事项的分词处理由 Python完成,再通过余弦相似度公式计算得到文本相似度。签字会计师的个人信息从中注协网站查询匹配得到,其他变量包括事务所情况(BIG4)、企业规模(Size)、盈利水平(Roe)、杠杆水平(LEV)、增长水平(Growth)和现金水平(Cashflow)均来自 CSMAR 和 WIND 数据库。
其次,本文探究了关键审计事项的样板化披露与审计质量、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之间的关系,其中操控性应计利润(DA)以及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基础数据均来自于 CSMAR 数据库。控制变量包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市场回报与盈余相关性(Corr)、盈余波动性(EV)、股权性质(SOE)、账面市值比(MB)、股票回报波动率(Volatility)、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Inshld)、预测区间(Period)、券商更新频率(Update)均来自 CSMAR 和 WIND 数据库。本研究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通过 Stata15.0、Excel2016 完成。
5.1.2 关键审计事项样板化程度的衡量指标
由于新审计准则只是对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做了纲领性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披露细则或者指南,因此审计师拥有较大的选择权,可以选择沿用以前的“样板化”披露,也可以结合企业实际的情况选择“个性化”的披露。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注意到关键审计事项样板化披露的问题(Brasel,2016;冉明东和徐耀珍,2017;路军和张金丹,2018),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关键审计事项样板化程度的定量研究。参照尹蘅(2019)的做法,本文以当年披露的事项同上年的文本相似度作为样板化程度的衡量指标。文本相似度是一种衡量两个文本之间内容差异度的指标,如果当年的关键审计事项只是套用以前年度的样板,那么两年的关键审计事项在内容陈述上就会出现大量的重复语句。因为文本的相似程度可以用来衡量关键审计事项的样板化程度。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1 研究结论
本文围绕关键审计事项的样板化披露这一主题,探究了关键审计事项样板化的影响因素以及样板化的披露可能带来的不利经济后果。本文首先讲述了新审计报告准则改革的背景和使命,回顾了审计报告改革的历程与相关文献。接着,统计分析了关键审计事项类型的数量趋势,并定性地分析了关键审计事项纵向和横向样板化的披露情况,以此证明我国关键审计事项确实存在“样板化”披露的趋势。然后,借助 401 家深交所 A 股上市公司 2017-2019 年关键审计事项数据,实证检验了制度执行时间、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师层面的因素对关键审计事项样板化程度的影响。最后,本文探究了关键审计事项样板化程度与审计质量、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定性分析和回归检验,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
(1)就目前而言,关键审计事项的类型并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这就导致事务所对同一种类型的表述多种多样,但从大的分类来看,关键审计事项的类型主要集中在收入类、资产减值类和商誉类。从时间趋势来看,这种类型的集中分布特点并没有被打破。一方面说明收入、资产减值和商誉至始至终都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最为关注的事项。另一方面,也说明收入、资产减值和商誉属于企业的高风险领域,很可能与企业长期共存,这就导致某些类型的事项会在同一企业持续存在。
(2)从全部样本数据来看,在对同一类型事项的陈述中仅有 1/5 的内容较上一年度有了较大幅度地更新,而有超过 4/5 的披露内容是对已有内容的照搬,关键审计事项的样板化披露问题很严重。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新审计准则执行时长的增加,关键审计事项的样板化程度越来越高。
(3)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层面均会对关键审计事项的样板化程度产生影响。从事务所层面来看,由于不同组织文化的影响下,审计师的审计风格发生了变化,对于相同的事项可能作出不同的决策,进而使得关键审计事项的样板化程度降低。从审计师层面来看,由于女性审计师往往比男性审计师更为谨慎,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女性审计师往往不愿意沿用以前年度的“样板”,而更倾向于进行差异化的审计并在关键审计事项中披露出来,从而表现出更低的样板化程度。此外,关键审计事项的样板化程度在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中表现的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