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审计论文研究,扶贫工作是国家打的一场长久战,其中扶贫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以及后续评价是绩效审计重点环节。我国贫困地区情况复杂,扶贫的难度也是较高,再加上扶贫资金数额高,拨付经过层层审批,并且贫困县众多,且每个县区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扶贫资金分配秉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这就使得对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的精准性要求更高。为了实现我国全面脱贫的目标,规范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以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审计人员必须发挥充分性作用,利用自身专业性以及知识储备,及时发现精准扶贫自己统筹管理中的问题,对于扶贫资金管理部门整改的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贫困问题是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存在的一项人类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多,并且自身还没有到达发达国家的程度,扶贫工作更是艰难。我国在 1980 年,首次安排了第一笔专项扶贫资金 19 亿元,截止到 2018 年资金数目翻了 55 倍,飙升至 1061 亿元,由此可见,国家对于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容小觑。国务院在 2011 年 11 月 16 日发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一书中指出扶贫力度是扶贫工作中的重点,对于扶贫力度应持续加强,确保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2012 年在国务院公布的各项数据中,我国国家级贫困县共有 593 个,其中云南国家级贫困县最多,占到 71 个,陕西共 50 个位居第二。经过政府及各方力量多年的努力下,我国贫困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中国人民从 1978 年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到如今贫困人口经济生活的大幅改善,足以证明国家对于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2013 年在南非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上,习总书记曾指出依据联合国对于扶贫的标准,中国目前来说,依旧存在 1.28 亿贫困人口,我国还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全面脱贫,使人民生活富裕美满。2015 年,随着精准扶贫“六个精准”的要求,扶贫工作难度更上一层楼,我国扶贫工作有了最基本的方针政策。中央财政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和力度和标准不断提升,使得我国脱贫工作高效进行。2016 年提出的“十三五”计划中要求必须在 2020 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使我国实现脱贫目标。这使得扶贫工作更加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2017 年财政扶贫金额达 861 亿元同比上年扶贫金额增长 45%。2018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了《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指出国家有关各级审计部门对于精准扶贫资金的审计都应高度重视,尤其是贫困地区重点帮扶项目的实施以及精准扶贫资金的管理分配,使我国扶贫工作切实有效。共同提高我国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水平。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进行考察时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国内有关学者对此概念不同程度的进行了研究探讨,汪三贵( 2015)指出,由于精准扶贫的内涵是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贫困人口的切身体会,有针对性的对于真正贫困的人群制定适宜的扶贫政策和措施,确保扶贫政策高效有用,使得我国 2020年如约完成脱贫目标[1]。左停( 2015) 认为,精准扶贫这一政策理念,不仅仅对于战斗在一线的扶贫人员具体工作提出要求,而且在国家相关战略、思想以及扶贫原则中占有重要地位[2]。李鹍( 2015) 提出,精准扶贫的意义是通过科学方法,依据各个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对扶贫人口进行了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各个贫困区域的评判标准以及高效的扶贫手段,最终按照标准进行考核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性脱贫的目标[3]。由于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在扶贫工作实施中也存在相关方面的问题,这使得战斗在扶贫一线的财务审计工作者们的工作有了更加严谨的要求。相关学者对此也进行了讨论。邓维杰(2014)根据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对于贫困人口实行精准识别,这就使得划分在贫困人口中的人群对于未划分在贫困人口中的贫困人群进行集体排斥、还会造成对于划分在精准扶贫区域内的贫困地区优先帮扶,对于未划分在精准扶贫区域内的贫困地区形成不公平现象[4]。葛志军、邢成举(2015)在此前的研究中,通过对于走访宁夏银川两个贫困村落的调查,认为在精准扶贫工作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在由上至下的扶贫人口精准识别中,贫困户的积极参与性差、在扶贫过程中,对于各个贫困户的帮扶没有体现出精准性,帮扶手段缺乏针对性、对于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中,依然存在资金浪费、精准扶贫的政策制度不灵活、村一级的扶贫工作者存在工作能力不足、贫困人口上访等问题[5]。高满良(2016)通过昆明市精准扶贫实施中的现实情况分析,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在精准识别过程中,未建立起适宜的科学标准,并不能全面识别出贫困人口,可能使得一部分真正贫困的人口得不到帮扶,生活依旧水深火热,极少数贫困户严重依赖政府帮扶,主动脱贫的积极性太差,实施中具体的帮扶工作差异化较小,基本一致,并未体现出针对性,对于扶贫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个人能力欠缺,工作不积极主动[6]。
..........................
第二章 论文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
2.1 基础理论
2.1.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公共受托责任是社会公众基于对政府的信任,委托政府帮助社会群众统筹管理各项资金或公众事物的代理关系,并就管理的过程与结果向社会进行公示[27]。在我国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开展的扶贫事业,拨付需要经过层层审批,且审批手续复杂,资金走向分散,社会公众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是根本无法对资金监管到位,这时作为委托者的政府有义务进行帮助,这就是人民赋予政府权利的真正意义,也正是精准扶贫工作中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体现。具体内容如图 2.1 所示:
如图 2.1 所示,由于我国扶贫资金由上至下,经过了各级政府的审批手续才最终拨付到贫困人口手中,这就使得扶贫资金在各级部门都存在一定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委托代理关系是一把双刃剑,不光能够帮助社会群众进行资金使用的统筹管理,由于一定的权利,也会利用自身职权为自己谋求不法利益。因为政府信息还不够公开透明,许多关于扶贫的消息只在政府内部进行传递,社会大众根本没办法了解到扶贫中各项真实行为,而社会大众了解到了也可能是政府部门经过处理的信息,这种不平衡的机制,很有可能导致代理关系无效。但是,审计部门开展的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相关部门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某些方面减轻了这些问题的产生,维护了广大贫困人民的利益。
...............................
2.2 论文核心概念
2.2.1 精准扶贫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进行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理念,这是人们首次对这一政策的接触[32]。2014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上对于这一概念的深刻含义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他表示,这一理念是对扶贫工作具体实施的严格要求,“精准”二字体现在对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贫困区域的精准项目实施。2015 年 1 月,习总书记在云南走访时再一次指出,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具体问题问题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精准扶贫政策[33]。。2015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会议中对于精准扶贫政策有了更新的要求,即“六个精准”的提出,包括:对象精准、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因地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本篇文章中,精准扶贫被定义为在“六个精准”的要求下,以科学的方式,制定扶贫标准以及具体的实施程序,根据各个区域实际情况的不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是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贫困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六个精准“六个精准”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扶贫对象要精准。扶贫工作以人为本,在这其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准确全面的识别出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贫困户依照标准自主申请以及召开民主评议会的方式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方式,依据评选结果,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建档立卡。目前,我国对于贫困人口的计量是国家统计局的工作,他们根据农村人口的数量以及生活水平对照划分的贫困标准线进行预测。将各个区域贫困人口的数量下发至地方,由地方进行摸底落实,地方的最终结果与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不能上下浮动不能超过 10%。
第二,项目精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生态环境丰富,导致各个贫困地区人民贫穷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自然环境,有的是因为缺乏教育,有的是因为缺乏资源。对于导致贫困发生的真正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准的帮扶。可以包括特殊产业扶持、技能培训以及发展农牧养殖业、旅游业以及对于居住条件极其差的贫困人口实行异地搬迁。
.........................
第三章 精准扶贫导向下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概述 ...................... 17
3. 1 精准扶贫资金审计的主体和客体 ................................ 17
3.1.1 审计主体 ............................. 17
3.1.2 审计客体 ......................... 17
第四章 Y 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 ...................... 25
4.1 Y 县基本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