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科技研发能力与创新效率是形成长江经济带经济新动能的关键。本文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运行机制,将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分为知识协同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并构建适用于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构建三阶段EBM-Window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等的影响,分别评价分析2012-2021年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知识协同效率与成果转化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省域差异性,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和政策建议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整体效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成果转化阶段效率水平相对较高,整体效率与知识协同效率变化趋势高度相似,表明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现阶段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着力提升知识协同效率可以更有效地提升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整体效率。
(2)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剔除环境因素的影响之后,产学研协同创新整体效率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区域分布格局,表现为“哑铃”状形态;知识协同效率呈现“上游>下游>中游”的地区分布格局;而成果转化阶段呈现“下游>上游>中游”。表明下游区域电子信息制造业更加重视知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更倾向于发挥其服务区域经济的作用,而中游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处于“洼地”状态,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其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较低。
(3)长江经济带各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剔除环境因素的影响之后,上海、重庆等地整体效率相对较高,而湖北、四川等地整体效率相对较低。通过构建二维象限图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模式为四种模式,“双高型”的省市有上海、重庆、江苏、云南;“双低型”的省市有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成果转化高型”的省市有浙江;“知识协同高型”的省市有江西、贵州。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