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国形式主义:强调文本的独立性........................................47
1.1、文本理念.......................47
1.1.1 文本作为研究对象的独立性.............................47
1.1.2 文学文本的特殊语言形式.....................................48
五、 文本意义理论:对文本中心论的超越...............................81
1、后结构主义:没有内核的文本...............................81
1.1 结构主义的弊病:对文本普遍意义的过于追求...........................81
1.2 巴特:文本不具备稳定的内涵.......................................82
六、文本接受理论:对文本的阅读与感受
1、解释学
1.1 海德格尔:成见是理解的前提
西方解释学是在经文释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在一切学科都为神学服务的中世纪,解释学的存在是为了配合对圣经及其他神学经典的研读与理解,因此它最初的形态停留在方法论范畴。传统的解释学将解释者的主观成分看成理解中的杂质,将解释者所处的具体时空视为制造这些杂质的源泉,主张超越历史环境达到对文本原意的“本真理解”。然而什么是文本的原意?怎样反复沉潜去把握我们古人一再提到的“秉笔人之本意”?这是困扰传统解释学的根本问题。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那里,解释学经历了由方法论向本体论的现代转型。理解是解释学中的基本问题,海德格尔将这个问题放在人的存在这个大背景中来思考,使它由方法论问题变为本体论问题。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存在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存在(“此在”),不存在超越历史环境的存在;同理,任何理解也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理解,不可能有超越历史环境的理解。因此,追求纯然客观的理解就像一个人想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不可能。在理解文本意义之前,人的大脑里已然装满了东西,这些“先入之见”、“先获之识”构成了理解的“先结构”,这个“先结构”不可避免地将解释者所处历史环境的影响带进了理解与解释,由此造成了解释的循环。所谓解释的循环,是指解释者按自己的“先入之见”来理解文本,并按这种理解来解释文本细节,而这种对局部的解释又反过来支持和证明对整个文本的理解,如此局部与整体在论证上互为循环。不过,海德格尔不像传统的解释学那样将解释的循环看成恶性循环,他认为认识过程不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封闭圆,其中包含着变化和进步,因此重要的不是摆脱这种循环而是以正确方式参与循环。
七、后学语境下的文学文本理论
1、后殖民主义 :文本中的意识形态
无沦是接受美学还是读者反应批评,都还不能说是西方最晚的文本接受理论,美国后殖民主义文论家爱德华·赛义德以其独特的“世界性”视角,为文本的诊释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赛义德是经过艰苦奋斗当上了美国大学教授的巴勒斯坦人,从“边缘”进入“中心”的境遇使他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跨文化目光,也使他对“看”与“被看”问题产生出高度的敏感。在著名的《东方主义》一书中,他用东方的眼睛反观西方,用边缘话语去对抗中心话语,提出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观点:
1、站在东方立场上反观自己的“被看”,可以看出西方重构了一个神秘而富于异域色彩的“东方”,西方有关的文学作品、文化历。史著作与学术研究汇成了这种“东方主义”的大合唱。
2、重构出这样的“东方”来是为了西方接受者的利益:渲染东方的美妙不仅是为了唤起西方的欣赏情趣,更是为了刺激西方的征服野心与掠夺胃口;将东方事物“妖魔化”是为了让十字军东征师出有名;宣传东方今日的贫弱落后是为了鼓舞征服者的士气;强调东方昔日的辉煌是为了增强征服者的胜利喜悦。因此,参与“东方主义”大合唱的作家、史学家与学者统统都是“帝国语境”的制作者,是为虎作伥的掠夺者帮凶。
3、为了有利于自己的接受,一种文化总是这样趋向于对另一种文化加以重构。有鉴于此,东方人不能相应地搞丑化西方的“西方主义”,进入那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报复性循环。
4、正确的态度是超越东西方对抗的基本格局,解构为这种对抗服务的权力话语神话,使东西方之间呈现出对话、互渗与共生的新型关系。可以看出,赛义德倡导的东西方文化融合论,比起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来更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赛义德从接受角度考察东西方文化冲突,在批判权力话语神话时,他已经看到了接受者在权力和欲望刺激下对接受对象进行的重构,“东方主义”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影响下的作家、历史学家与学者用各种文本炮制出来的幻象。在《世界·文本·批评家》中,他进一步提出了文本的世界性这一命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