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鸦片战争三部曲”是历史材料和历史想象结合下的宏大叙事,故事情节丝丝入扣,吸引读者。“鸦片战争三部曲”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写的小说,每一部小说都有独立的主题,均可独立成册,“鸦片”这个元素把三本书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高希的小说不是指向战争这一历史事件,而是以引起战争的鸦片贸易和自由贸易为背景,描述了印度和中国的社会状况。小说中的印度视角,也让我们认识到印度隐藏在英国殖民和自由贸易下的血泪和苦痛。
第一章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第一节 作为新历史小说的独特性
“鸦片战争三部曲”是宏大的叙事作品,第一部《罂粟海》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的印度社会,“鸦片”把契约劳工迪提、印度水手乔都、被押送的犯人尼尔和阿发、法国孤女波莱特等各色人物集中在“朱鹭号”上,他们在颠簸的大洋上结成了“同船兄弟”,从此命运纠缠;第二部《烟河》把视角转向广州,主要讲述帕西商人巴拉姆在鸦片贸易中的善恶交战,并通过植物商费切尔寻找神秘的金茶花的过程刻画了 19 世纪广州的国际化、多元化和繁忙的经济文化交流;第三部《烈火洪流》讲述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占领香港的故事,印度佣兵凯斯利、巴拉姆的遗孀希琳等新的人物卷入其中。
高希的小说采用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大到鸦片的种植情况、鸦片工厂的运作、阿里布尔监狱的阴森恐怖、广州番鬼城的建筑风情和生活图景、中式花园的美景、鸦片战争中的大小战役,小到当年鸦片的价格变动、不同身份的人的衣着、所吃的食物的丰富多样都一一呈现。高希以学者式的严谨,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档案,以及对历史遗址和博物馆的走访,为小说增添了各种历史细节,尽可能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鸦片战争三部曲”给众多读者提供有关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的史实,是少有的全景式描述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的作品。但是小说毕竟不是历史,“鸦片战争三部曲” 既不是一部按时间顺序写的编年史,也不是一部完全虚构的小说,历史和小说相互建构,构成了三部曲的独特魅力。
历史小说的定义是什么?在英国 H.奥斯本的《牛津艺术指南》中,历史小说的定义是:“利用历史材料加以想象丰富而重新构成事件发展的一种叙事文体,采用的人物或者是虚构的,或者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既然允许有相当广阔的活动范围,因而小说家往往尝试着以某种程度的精确性重新创造他所要叙述的事件的壮观的戏剧性场面。”英国罗吉·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给予了如下的描述:“历史小说:此术语指这样一类小说:与作家写作这些小说时的时间相比较,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显然具有‘历史性’。叙述的时态可以采用过去时,记述时间可安排在过去,也可在过去发生的事件之中的某个间隔时间之内。
.............................
第二节 小说的历史意识
高希以宏大的历史想象,把大量琐碎的历史材料融入小说中,通过描写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沉浮,把一些相对疏离的历史事件组合起来,重构了一个动荡不安又相互融合的世界。“鸦片战争三部曲”结合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历史材料,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但是小说的历史意识更值得关注。简单地说,历史意识是人对历史的认识、理解、领悟和反思。“鸦片战争三部曲”着重从印度视角看待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让读者了解到 19 世纪的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是三个国家的历史,印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鸦片贸易以及其引起鸦片战争才过了区区一百多年,这在人类漫长历史长河中是热乎乎的近代史,然而在 178 年后的今天,鸦片战争鲜少被人提及。
泰戈尔在 1881 年曾用孟加拉文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运往中国的死亡》(Death Traffic in China)。这篇文章谴责了英国对华的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多少年来,英国人在中国进行这种史无前例的贸易。中国不愿意要的东西,硬塞进他的口袋,同时从他的另一个口袋掏走白花花的银子。这种赚钱的方法,若不称为抢劫,而称为贸易,那不过是披一件漂亮的外衣罢了。”4泰戈尔形容英国的作为是用枪口顶开中国人的嘴巴,然后迫使他们吞下鸦片,再反过来问他们要钱。“就这样,一个国家为牟取卑鄙的利益,满足对金钱的无限贪婪,迫使拥有亿万人口的中国,在政治、健康和社会道德诸方面走上了下坡路。英国人根本不讲什么道义,什么责任,什么良知,只有敛财的强烈欲望,这就是十九世纪他们的基督教文明!”5泰戈尔谴责了英国的虚伪和贪婪,但是在他之后,几乎没人发出这样的声音,这段历史被印度遗忘了。
高希重视历史,他认为正是过去的历史塑造了现在的孟买,只有抵达过去,才能了解个体是如何塑造现在的生活,这是高希的现实关怀。在三部曲小说创作之前,高希打算描写的是印度契约劳工的海外流散以及印度士兵到中国打仗的故事,经过细致的观察和调研,他发现大部分人物来自印度种植鸦片的地区,小说最终与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联系在一起。高希在创作“鸦片战争三部曲”的时候,不得不做很多历史研究,因为他发现印度几乎没有历史学家这样做。历史学家关于鸦片种植和鸦片贸易的研究寥寥无几,只有名叫阿玛尔·法鲁奎(AmarFarooqui)的印度历史学家稍稍触及这一主题,但是他研究的是印度北部的鸦片种植,而印度鸦片种植主要集中在东部。
........................
第二章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
第一节 《罂粟海》:底层人民的迁移
印度有两大鸦片主产地,一个是东北部的恒河流域,一个在西北部的内陆地区。“鸦片战争三部曲”的第一部《罂粟海》首章第二段就描写了罂粟种植的盛况:“那是冬季将尽的时候,说来也怪,那年的罂粟开花很迟:从贝纳勒斯一路绵延开去,恒河就像飘在两块冰川中间,两岸都被白色的花朵密密麻麻地覆盖着。就好像喜马拉雅山上的雪都落在到了这平原上。”11贝纳勒斯是印度东北部的一个邦,是恒河流域主要的罂粟种植基地,除此之外还包括比哈尔、八达拿和现在的孟加拉。《罂粟海》中重要的主人公之一迪提就生活在比哈尔北部一个远离海岸线的村子,从迪提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种植罂粟的印度底层人民的生活:种罂粟要犁十五遍地,每一个土块都要拿锄头一个个敲开,要支栏杆、买肥料、不停地灌溉;罂粟开花之后,农民把将要掉落的花瓣采下,用铁制塔瓦(印度的一种圆盘状的平底锅)把花瓣烤成黑色,压成纸一样的东西,卖给鸦片工厂,用来敷在装鸦片的陶罐内壁;等到罂粟成熟时,需要准确把握时机割花荚:先是用八齿耙子在一些花荚上割出一些平行的切口,如果过了一晚上有汁液流出,就要把地里的花荚都割开。等到白色的汁液变成黑色的时候,把鸦片原浆刮下来装在罐子,然后卖给鸦片工厂。对于农民来说,种植罂粟是一件花力气的事情,但是他们没有反抗的余地。“那些英国老爷根本就不让种别的东西;他们的手下就会挨家挨户地强迫农民先支些现金,让他们签合同。对他们,根本没办法说不:如果你拒绝他们,他们也会把银子藏在你们家里,或是从窗户扔进来。到时候再跟那些白人长官说你没有收钱就没用了,他们还会伪造你的手印。这些白人长官都是靠鸦片的佣金过活的,所以绝对不会让你得偿所愿。而且,到了最后,你赚到的也不会超过三个半卢比,也就刚刚好还清他们预付给你的银子。”12英国殖民政府对农民的剥削是通过中间机构完成的,这个中间机构等级分明:首先是一个白人收集官;然后是土著代理人,他所在的阶层在教育和社会地位上具有优越性;第三是地主阶层;第四是村中的大户,他们是农民的小头领,最底层的就是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能按照英国殖民者的意愿种植罂粟,以前农民的土地长着沉甸甸的小麦、马粟豆和蔬菜,几小株罂粟花就足够家用,还有些许盈余。现在土地的粮食种植面积急剧压缩,罂粟的大规模收成带来的不是富裕,而是贫穷和剥削。这种剥削是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迪提嫁到胡卡姆·辛家已经七年,家里的屋顶也七年没有修过了,因为现在没有茅草,而且价格昂贵。
..............................
第二节 《烟河》:本土贸易的崩溃
在殖民统治的压迫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印度农民和印度契约劳工对命运无能为力,那么养尊处优的达官权贵是否能够避免这场厄运?答案是否定的,覆巢之下无完卵。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他们只会疯狂地掠夺印度的资源。
在印度独立之前,印度尚且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因为印度不像中国一样,有着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印度土邦林立,数百个大小王公控制着印度的土地,坐拥大量财富。在宗教和政权的双重加持下,印度王公的地位不可逾越。自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开始,王公体制虽然仍旧保留,却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民众、缓和封建主的敌对情绪的傀儡。尽管如此,王公的地位在印度社会仍然高人一等。比起挥霍无度、耽于酒色的父亲,继承家业的年轻王公的尼尔更为内敛,他兢兢业业地经营拉坦家族的产业,收拾父亲留下的烂摊子。尼尔一直如履薄冰,首先,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与高种姓以外的人亲近,尽管他从不自诩高人一等,生活中也很依赖管家帕瑞莫,但是主仆之间存在着种姓的鸿沟。早在尼尔小时候,父亲就明令禁止帕瑞莫说方言,认为这种方言会对尼尔学习印度语和波斯语造成学习障碍。同时,他虽然从小接受英式教育,会说流利的英语,但他精致和感性的生活品味、性情和教养与英国的殖民者们格格不入,一个本地人士表现如此,更让他们厌恶和蔑视。多年来英国商人伯纳姆与老王公一直保持紧密的生意合作,但是他对尼尔不以为意,觉得他是个不切实际的纨绔子弟,对于生意也是个半吊子。在彼此的眼中,他们都是异教徒。恰逢其时,伯纳姆得到消息说东印度公司欲放弃鸦片生产的垄断,所以他想要吞并尼尔名下的拉斯卡里地产作为鸦片种植园。在伯纳姆的算计下,尼尔从高高在上的王公沦为了伪造伯纳姆签名的诈欺犯,被判服役七年,随后被送上“朱鹭号”和印度劳工一起运往毛里求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