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基本信息
作者: 谢泳
学生学号:
班级:
学校:
指导老师:
写作日期:
字数: 4,501
编号: 42
类别: 文科〉中西方文学
级别: 学术论文
闲来无事,读鲁迅。郁达夫日记。鲁迅。郁达夫同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作家,二人在现代文学的许多门类中都留
下了传世之作,令人肃然起敬。平日读书,多看他们的小说。杂文,与日记是较为疏远的,最近读了,感到还是有话可说。把鲁迅、郁达夫的日记比较着看,可以了解两位作家性格的差异和文风的不同,作为一种文本研究,看引己或许比看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更能见出作家的真性情。
鲁迅生于1881年,郁达夫生于1896年,晚鲁迅15年。两人同为浙江人,同为留日学生,又同中途改行从文,而且二人私交甚好。说到早年经历,又有许多相似处。鲁迅少年丧父,郁达夫从小失怙,家道中落,寡母抚孤,在二人的心灵上都留下的影响。鲁迅说过:"有谁从小康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全集》第一卷第4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终身难忘为给父亲治病而在当铺前所受的白眼。郁达夫有过母亲为了满足他穿一双皮鞋的愿望,"老了面皮","上大街上的洋文货店去赊去"的感受。(《郁达夫文集》第三卷)鲁迅由于 父亲为中医误治而死,一生对中医都无好感;而郁达夫自"皮鞋"事后,非但"皮鞋不穿",就是衣服用具都不用新的了。他说:"对有钱的人,经商的人仇视等,也是从这时候而起的,……经过一番波折,居然有起老成人的样子来,直到现在,觉得这一种怪癖的性格,还是改不过来。"(《郁达夫文集》第3卷第376页,花城出版社:1991)从以上的事情可以看出,鲁迅、郁达夫都是异常敏感的人,这种性格的特质来源干早年的经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家道中落这一条。长久的贫困和长久的富足对人们的性格形成固然都有影响,但由贫到富或由富到贫的逆转常常给人的刺激强烈。由贫到富易产生报复心理,把以往的苦难往富人身上发泄;由富到贫则易体味世态之变化,人情之冷暖。由贫到富,常是得意忘形,而由富到贫多用良知去体味贫困,二者的变化有质的不同。由贫到富,易为物质所诱惑,由富到贫则易为情感所驱使,曾经拥有的失去和曾经无有的得到,给人心理所留下的印迹是有很大区别的。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从作家的出身看,大体经历了由富到贫的转折,作家的出身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愈来愈贫穷了。(谢泳《论中国现代作家的出身》,山西《火花》、1992第6期)鲁迅性格孤傲、自信、内向。含蓄。而郁达夫的性格是情感过于纤敏,以致于显得有些柔弱,再是情感过于外露,故而气质特别真率。从二人的日记中可以明显感到这种性格上的差异。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鲁迅的日记大概要算是完整的了,从1912年到他逝世,二十多年中,鲁迅几乎没有停止过记日记。但鲁迅生前没有发表过自己的日记。鲁迅的日记是完全流水帐式的,奇怪的是鲁迅在日记中只记述与自己日常生活和读书生活有关的事宜,除此之外,丝毫不涉及其他,充满了神秘感。看鲁迅日记,能感觉到他简洁明快的文风。他的日记用字极为洗练、简省,能用一字的,绝不用两字。所记事件往来,极其客观,少有情感的因素在其间。鲁迅日记可做史料读,郁达夫的日记可当散文看,这是两种日记的最大区别。鲁迅记日记只写时间,不写题目。郁达夫是既有时间,而且给每一阶段的日记都命了题。鲁迅日记极其客观,不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郁达夫的日记时断时续,完全为情感的变化所驱使。郁达夫的日记同他的小说一样有直率的真情,袒露的胸怀。鲁迅的日记为记事,郁达夫的日记为抒情。鲁迅日记无情感色彩,也许是都转移到杂文和政论中去了。
鲁迅生前没有发表过自己的日记,但在1933年却将他和许文平的通信发表了。郁达夫一生放荡不羁,饮酒、狎妓是其生活中常有的内容,对女性的泛爱,使他一生和许多女性有过或深或浅的交往,但郁达夫生前没有发表过他和王映霞的情书,例是把自己的日记给发表了。
出版日记,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大概是第一人。从1921年刊于《时事新报/学灯》上的《芜城日记》到1937年的《回程日记》,光自己日记就有20多万字。《沧州日记》、《水明楼日记》记载1932年青岛北平之行,后来还有《梅雨日记》、《秋霖日记》、《冬余日记》,不过最著名的还是前期的《日记九种》,曾经风靡一时,其影响不亚于他的小说。
郁达夫的日记没有故事情节,没有虚构的人物,有的只是一个赤裸裸的自我。他也记录每日的起居行踪沐浴吃饭购书写作,时间具体,地名确切,或详或略,不厌其烦。就这一点看,与鲁迅日记有相同之处,但不同的是郁达夫不仅在日记中记事,更在日记中抒情。看他的日记,有时甚至觉得不像是个著名作家的日记,倒像是一个青春勃发的孤独的少年无法向世人诉说自己的情感,才把满腹的话语作假吐在日记中。他写会友晤谈,发热受寒,甚至酗酒,抽大烟,出入妓院等等,毫不隐晦,和盘托出,这恐怕也是郁达夫日记发表后为人争相阅读之原因,因为从他的日记中,人们不由得会想到他小说中的人物,像于质夫文朴等,像他们的痛哭,像他们的悲叹。郁达夫还在日记中不厌其烦地记载自己的陋习污行,他不断忏悔,不断下决心痛改,但事过之后又依然故我。这种敢做敢为而又敢于将这一切告诉世人,方显出郁达夫独特的个性和直率的性格。
然而郁达夫对书简体、日记体的偏爱,同他注重主观抒情的浪漫主义艺术态度有很大关系。郁达夫的自叙形式,自白口吻,事实上也确实增强了作品的亲切感、自然、真实感。鲁迅也就过:"所以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简洁的注释。"可见鲁迅虽然与郁达夫观点有区别,但也有相似的地方,鲁迅的话虽然对自己的日记不一定适用,但对郁达夫的日记,却是非常适合的。1933年,郁达夫在《有目的的日记》中曾说过:"我因为我自己曾出过一本日记,被人家攻得体无完肤,就是到了七八年后的现在,这册日记也还在作各种小报及文坛消息等取笑的材料,所以平时一见到日记之类,就非常注意。"郁达夫偏爱日记远基于鲁迅,比较鲁迅和郁达夫的日记,除了史料价值的意义之外,对于了解这两位作家的文体风格,也是一个极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