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危机论文,本文使用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历史镜鉴,研究出口企业在集团化经营背景下,内部资本市场赋予的内部融资能力,是否使出口企业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保持出口稳定。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20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明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市场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国际上要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形势严峻复杂的背景下,承担大国责任,维护国际产业供应链安全。
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分享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出口更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贸易出口额与GDP协同趋势十分明显。如图1-1所示,中国经济总量逐年稳步提升,出口额也在逐渐扩大。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变化十分敏感。2001年中国入世,出口额迅速提高,也带动经济增速提高。2008年受到经济危机冲击,中国经济突然增速放缓,对外出口额增速也同步放缓,贸易出口额的变化幅度整体大于经济总量的变化幅度。
1.2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围绕出口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进行研究,分析出口企业获得内部融资能力后的出口表现。使用PSM-DID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将集团公司子公司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再将集团公司的子公司进行分类研究,深入研究集团化运营会使哪一类型的企业受益更多。进一步地,将研究结论进行样本、时间维度上的扩展,研究基准回归的结论是否能在更大范围的企业中得到验证,集团化运营的优势是否在长期保持。在机制检验的第一部分对内部资本市场进行传导机制的检验,主要检验了具备内部融资能力的企业在资金调配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哪一项上更强,所以有更好的出口表现。
机制检验的第二部分将本文的研究视角从内部资本市场扩展到外部资本市场。集团公司内部的上市企业形成了内外部资本市场联结的纽带,公开发行市场上的资金流入到集团公司内部资本市场,内部资本市场扩大,出口企业内部融资能力更强。
基于以上所有的实证研究,本文拟从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发展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根据集团化经营为出口企业带来的异质影响,针对不同特征的企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根据机制检验中对外部资本市场的相关研究,也提出对外部资本市场建设发展的政策建议,作为本文的有效补充。
2.文献综述
2.1金融业发展对出口企业的正面影响
根据HOS理论,一国应生产并出口本国要素禀赋丰富的资源所生产的产品,而包括资本要素在内的禀赋条件是决定一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影响一国的国际贸易情况。金融业发展程度影响了一国的资本积累,进而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模式(孙兆斌,2004;阳佳余,2007)。HOS理论在实证中也能得到证明,在HOS模型中加入金融发展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其依赖外部融资来源较强的行业出口份额越多。产生这样的结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越是金融发达的国家越能有效动员储蓄,减少投资不确定性,资源配置效率更高校,引导资金进入更加有潜力的部门,对于外源融资较强的技术密集型企业更容易获得金融支持,使该行业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齐俊妍,2005)。金融系统发展水平对高固定资产行业的行业影响也能产生较大影响,它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足够的前期成本。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角度也能印证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国际上高收入国家的经常项目余额对金融发展更加敏感,金融发展越完善,国家的金融资产配置效率越高,储蓄率将会降低,导致经常项目发生逆差(尹烨天等,2021)。
金融业对贸易部门的影响路径来供给端和需求端:在供给端方面,金融业发展使企业可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得规模效益;在需求端方面,金融业发展使国民财富迅速膨胀,居民具有更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外贸部门对外出口规模扩大。
从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路径来看,金融发展通过制度变化、资源分配、分散风险和汇率调整来影响国际贸易。金融的制度变化主要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制度的改进和完善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金融对资源分配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金融的效率,高效率的金融结构下,资源配置能够得到优化配置,风险分散能力更强,资源总是合理的流向高效率的部门,从而使高效出口企业扩大出口。汇率调整主要从贸易结算的角度来看,汇率贬值会对国家的贸易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2.2企业融资能力与企业出口
金融业对出口企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反映了出口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约束问题,体现在出口企业的融资能力上。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较好、能更好服务于出口企业的地区,出口企业的融资约束较小,企业融资途径更多元,表现出较强的融资能力;而在金融行业发展不稳定的地区,在发生重大金融危机时,出口企业的融资约束会骤然提高,企业表现出较弱的融资能力。对于出口企业而言,避免受到融资约束影响,保持稳定的融资能力,至关重要。
企业国际化代表着更高的融资成本和违约率(Amiti,2009),面临突发的国际形势变化冲击,相比于一般企业,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变化更易受到影响(Robert et al.,2011)。面对金融危机这样的突发性事件,出口企业面临经营性现金流减少与信贷约束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减少,企业存货积压,资金成本难以收回,自身经营难以维持;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形势不稳定,导致出口企业的外贸信用降低,银行对于外贸企业的放贷会更加谨慎。金融危机发生后,企业现金流减少,企业还款能力降低,信用度降低,融资能力受限,进而影响生产规模,企业营利能力进一步削弱(阳佳余,2012)。无论是经营恶化导致现金流减少,还是银行收紧放贷,都为企业带来了融资约束。已有大量文献证明,融资约束会影响企业的出口概率、出口规模和出口产品质量。
3.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 16
3.1理论背景 ........................... 16
3.2研究假设 ............................... 17
4.数据说明与模型构建 .......................... 19
4.1数据来源 ............................. 19
4.2数据处理 ........................... 19
5.实证分析 .......................... 24
5.1基准回归 ......................... 24
5.2安慰剂检验 ........................ 26
6.机制检验
6.1内部资本市场机制检验
6.1.1机制传导路径分析
路径①:突发性危机将会对企业的资金调配能力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出口规模。外贸需求缩减或买方无力支付货款,将导致企业资金无法正常回流,流动资产减少,资金调配能力减弱,进而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生产,出口规模缩减。集团化运营下出口企业具有内部融资能力,从内部资本市场调配到资金,相对于不具备及内部融资能力的企业,增加了一条流动资金融资途径,从而能在继续维持生产,保持更好的出口表现。
路径②:突发性危机发生时,偿债能力受到影响,已发生的负债难以覆盖,由于贷款人收紧信用额度,企业难以获得新的融资,企业出口规模缩减。企业面临突发性危机时,具有集团公司背景的企业能从集团公司内部获得融资,具有内部融资能力,维持偿债能力,避免企业信用受损,相对于不具备内部融资能力的企业,会有更好的出口表现。
路径③:突发性危机对出口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负面影响,出口规模不能持续扩大。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出口国已产生的订单可能无法正常交付,进口国偿付能力降低,可能无法正常付款,使企业盈利能力受损。具有集团公司背景的企业能从内部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具备内部融资能力,继续维持生产,保持企业的盈利能力,相比于不具有内部融资能力的企业,有更好的出口表现。
综上,本部分将验证危机冲击下,具有内部融资能力和不具有内部融资能力企业资金调配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差异化表现,再验证这三种指标与出口的相关性。其中,资金调配能力用流动资产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用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衡量,盈利能力用企业应缴所得税额衡量。
7.结论及政策建议
7.1研究结论
本文使用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历史镜鉴,研究出口企业在集团化经营背景下,内部资本市场赋予的内部融资能力,是否使出口企业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保持出口稳定。采用了PSM-DID的回归方法,将2008年设定为危机冲击年,,将出口企业根据是否具备内部融资能力进行分组。具有内部融资能力的企业作为实验组,其具有良好的内部融资环境;选择规模、行业类似的企业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企业不在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中,不具备内部融资能力。基准回归的结果表明,具有内部融资能力的企业在危机发生年的出口额平均比对照组高20%。说明内部资本市场能帮助出口企业应对突发危机,维持经营稳定。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还提供了新的衡量金融危机冲击变量的指标,使用连续性变量替换二元变量,回归结果在基准回归的样本中保持一致。
在异质性分析、扩展分析的部分中,通过分组回归发现合资企业、中小型企业和东部企业在集团化运营下,内部融资能力的优势都更加明显,这三类企业更加需要内部资本市场的帮助,以应对突发危机所带来的融资约束。具有内部融资能力的合资企业在危机发生年出口额平均比对照组高27%;具有内部融资能力的中型企业在危机发生年出口额平均比对照组高43%;具有内部融资能力的小型企业在危机发生年出口额平均比对照组高26%;具有内部融资能力的东部企业在危机发生年出口额平均比对照组高20%。通过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