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浅析公务员的语言修养及其培养
国家公务员担负着管理国家政务、处理公众事务、履行部门职责、维护社会生活各项秩序的重任,即服务社会。特别是在现代文明社会,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不断优化软环境,营造一种鼓励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大干事业的社会氛围。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正确使用工作语言,对于有效协调各方关系、准确传递信息以及妥善处理各类具体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公务员的语言水平也是其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加强公务人员的语言修养,特别是提高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的口语交流水平,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基础工作。
提高公务员语言使用水平,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本身的问题,还伴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过程。语言的使用情况反映一定的社会风气、社会心态,是一个社会精神面貌的窗口。上个世纪中叶,极左思潮一度泛滥,其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冲击不啻一场灾难。语言文明难逃蹂躏,人们耳闻目睹了太多践踏法理、违背逻辑、辱没人性尊严的所谓公务语言。改革开放之初,一方面由于上述原因,人们在政治、法律、文化等观念上知识上所受的重创,短时期内难以抚平,社会政治经济转型又一次冲击人们的思想。
另一方面,旧有的政府管理体制在人们的思想上留有深刻的烙印。反映在一些公务员的语言中,难免粗鲁、浅薄或生硬、随意,缺乏规范。记得以前到政府机关办事的群众常抱怨机关人员“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究其原因,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某一个别人的个别行为,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必然产生的意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一切事务,管理即“管制”,机关公务人员有着某种天赋的优越感。人民群众似乎应受制于他们,办事需要仰仗他们。没有监督,没有批评。加之用人制度的弊端,干好干坏都一样。如此一来,哪里还需要好看的脸色、好听的话语。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转变,公共事务管理趋于正规化、法制化,并且注入现代管理理念的人文精神。在用人制度上引入竞争,优胜劣汰。公务员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变“管制”心态为服务心态,丢掉老爷派头,树立公仆意识,提高语言水平才会成为一种自觉需要,人们才会关注如何在工作中使用好语言的问题。大力提高公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优雅准确的语言保障各种交流信息畅通,政令得以贯彻执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有序运行,优化发展的软环境,这是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迫切要求。
公务员的公务交际语言属于应用语体范畴,受到应用语言的语境性制约。所谓语境性,是指语言运用总是处于一定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并受其制约的特点。一般地说,语境包括语言交际过程中特定的背景情况,如时间、场合、目的、对象等和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情况如身份经历、思想性格、文化素养等两个方面。公务语言不仅要体现公务人员的职业特性,而且要充当新形势下国家政务形象的代言人,体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现代意识和服务意识。其语体色彩既要有科学语体、政论语体的准确、简明、严密、规范、理据相谐,又不乏文艺语体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因此,公务员在日常公务交际中,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个点:
第一,把话说得规范一点。公务人员要学会正确使用日常公务活动的交际口语。这种语言既不失口语的生动亲切,又有书面语言的儒雅规范。所谓规范,一方面是合乎语法规范,用词准确,语句规整,符合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规律,语义表达能够获得社会公认;另一方面就是要合乎专业用语的规范。应当看到,当前社会生活快速发展,大量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作为交际工具,语言的使用格外活跃。新技术新产业新理念产生大量新词新语,对外交流的扩大使外来用语大量涌入,经济活动的繁荣对语言的使用也在各类营销活动中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伴随而来的也有大量不规范的语言现象,逐渐侵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来。我们主张在确有表达需要又不会产生歧义和导致费解的情况下,公务语言可以慎重地、恰当地使用一些外来语汇、行业用语、科学术语和普遍认可的缩略用语。
第二,把话说得和气一点。说到公务用语,人们可能首先想到一些严肃的有点冷漠生硬的工作用语。庄重严肃、平实直白是公务用语的基本特征,有人称其为刚性话语风格。这一风格与我国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模式相适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且至今仍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发生转变。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被引入,将在整个社会建立一种充满尊重、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这种理念体现在公务用语上,就要求把以往的刚性风格转变为更具人文色彩的富有劝导性、关爱性的话语风格,人们将其称为柔性话语风格。如在与前来接洽办理事务的人员交流时,先行问候,主动介绍情况,语言多温和有礼,耐心细致,充满关怀。交谈结束时对对方给予的合作诚恳致谢等。一些职能部门、管理机构向社会进行政策宣传和执行公务时,少了一些“板着面孔”的训导,多了几分“循循善诱”意味。这不仅有助于塑造机关形象,使之为社会乐于接纳,便于开展公务、落实政令。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向社会注入人文关怀,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第三,把话说得更有分寸。公务语言对准确的要求很高。比如对具体的人、事、物,名称、时间、地点、数量等表述必须准确无误,避免由于不准确而导致工作失误。同时,也要把握好模糊词语的运用。这里所说的模糊词语并非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歧义词语,而是指明这类词的特点:非精确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例如:“有关方面”、“尽可能”、“最大限度”、“积极配合”、“几乎”等诸如此类。恰当运用模糊词语,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亦此亦彼的丰富性。
第四,把话说得更加严谨。由于公务人员肩负特别的使命,代表政府形象,所用语言具有庄重、严谨、缜密的特点,因而语言表述不但要注意遵守语法规则,还要看看是否符合逻辑规律。有些话语语法结构上没什么问题,但是经不起推敲:概念不清,判断和推理不当,也就是在意义上不合逻辑。譬如公务人员日常开展工作,往往要对一些问题分析判断,表明态度,做出处理意见。这些都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说理,或阐述因由,或论证方案,使公众能够信服他们进而接受他们的意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即日起,未经批准的黄色淫秽录相片一律不准播放”这个语句中,显然是多余的限制导致了概念内涵、外延的混乱,令人无法准确理解和正确执行。由此看来,为了使公务语言更加严谨周密,无懈可击,公务人员还是要有一点逻辑学知识。这样会大大增强语言的说服能力,更好地开展工作。
第五,把普通话说得更准确。公务员经常需要到异地他乡去任职或履行公务,或在本地接洽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和通过广播电视发表讲话、发布信息等。普通话水平太低,南腔北调,语音怪异,轻则被人笑谈鄙弃,有损公务形象;严重的会影响公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甚至造成误会,酿成事故。
当今社会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公务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必须具备很强的业务能力,本论文来源于无忧论文网(http://www.51lunwen.org/ )语言水平的高低亦在能力范畴之中。提高使用语言的水平,涉及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公务人员要根据特定的交流场合氛围、背景等选择话语内容和表达形式,适宜得体地表情达意,避免话不投机的尴尬;在使用语言时要做到秉公立言,避免个人意气;领导干部即兴讲话,既要有哲理,又要有文采,避免信口开河、繁琐冗长等等,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