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公共行政管理论文,笔者通过网络途径,查找大量公民参与的文献,了解当代公民参与的现状,对国内与国外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对公民参与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阅读文献的同时,我也对我国的公民参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公民参与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公民参与的渠道不畅,没有对公民参与进行制度规范,导致我国的公民参与决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国外公民参与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公民参与现状不容乐观,这是通过文献阅读得出的结论。
第 1 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公共行政决策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政府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向政治民主化方向转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公民参与给予很大的支持。另外,由于公民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客观上促进了公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合法权益,公民参与决策的意识逐渐增强,然而当前我国的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渠道不畅,缺乏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渠道,阻碍了我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发展,致使其发展严重不足。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试图从更深的层次上研究我国公民参与的情况,力图探索出公民参与决策的现代化路径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开展系统深入的公民参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选题也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产生的。
1.1.1 理论意义
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国家的基本表现,它体现了由人民治理国家的原则。为了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研究公民参与问题不仅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的重要课题,而且是推动和完善当代各国民主政治体制的核心问题。就行政决策中公民参与对于我国政治发展而言,意义极为重大。
第一,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政府所面对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导致公共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想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那么政府必须对原有的政府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本身缺陷的存在,这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内容和效果,直接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希望政府能够重视自己的利益诉求和选择,重视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能够得到尊重和及时有效的回复。因此,必然要求政府能够重视公民的参与,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公民参与公共行政决策权利,确保公民能够通过制度化、合法化的渠道参与到政府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作用。
第二,当前我国政府的管理模式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走向善治,已成为我国行政改革的必然趋势。建立政府与公民参与的互动机制是善治的重要表现之一,虽然我国政府为公民参与公共行政决策提供了一些制度保障,比如,信访制度,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等制度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由于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可执行的具体方案,导致在公民参与决策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典型的问题就是公民参与渠道不畅,公共管理者对公民参与行政决策不重视。这导致原有的公民参与决策渠道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存在有些地方政府损害人民群众事情的发生。为了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政府需要采取切实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为公民参与决策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政府就必须转变行政管理模式,建设新型的政府模式——服务型政府。
..........................
1.2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公民参与的相关问题时,主要运用了理论分析法和文献阅读法分析法,对公民参与决策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分析了西方公民参与的主要实践方法,比如关键公众接触法,公民会议,公民调查等西方公民参与实践的方法。本文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对我国的公民参与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为我国的公民参与决策寻找可行性的操作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
理论分析方法,大量阅读公民参与决策相关论文和专著,在阅读中做了一些总结,积累了阅读的心得。通过公民参与的资料分析,力求能够全面了解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相关理论,比如,托马斯的有效公民参与决策模型,对我国公民参与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深入了解我国公民参与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积累了一些国内比较权威的公民参与的理论知识,比如,俞可平的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很具有代表性。通过阅读这些权威的资料,使我对公民参与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献分析法,通过网络途径,查找大量公民参与的文献,了解当代公民参与的现状,对国内与国外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对公民参与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阅读文献的同时,我也对我国的公民参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公民参与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公民参与的渠道不畅,没有对公民参与进行制度规范,导致我国的公民参与决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国外公民参与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公民参与现状不容乐观,这是通过文献阅读得出的结论。
..........................
第 2 章 公民参与公共行政决策的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公共行政决策的概念界定决策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行政权力运作的最基本方式,正如美国行政学家西蒙所言,“无决策,即无行政”。可以看出决策对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关于决策的概念,至今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在学术界,公共行政决策的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是有代表性的公共行政决策的定义:
张永桃认为“行政决策是公共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依照法律和政策,为实现某种较重要的公共行政目标而做出行政决定的过程”。
丁煌认为“行政决策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职能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根据客观情况和条件,经过分析,比较,和选择以确定方案的过程”。
王乐夫等人认为“公共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公共事务时,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根据一定的情况和条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在掌握大量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所进行的抉择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综上所述,公共行政决策是指公共权力机关及其相关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在综合考虑各种利益需求和掌握大量决策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对若干拟定的行动方案,进行选择的过程。
2.1.2 公民参与的概念界定
关于公民参与的概念,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公民参与的概念:
王锡锌从立法的角度给公民参与下定义,他认为“公民参与是指在立法和决策过程中,政府相关主体通过允许、鼓励利害关系人和一般公众,就立法和决策涉及的与利益相关或者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问题,以提供、表达意见、发表评论,阐述利益诉求等方式参与立法和决策过程,并进而提升行政立法和决策公正性,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
公民参与理论的先驱 Sherry R.Arnstein 认为“公民参与是一种公民权力的运用,是一种权力的再分配,是目前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无法掌握权力的民众,其意见在未来能有计划地列入考虑”。
本文所指的公民参与是指在公共决策过程中,个人、社会团体或者组织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就公共决策和公共生活所涉及的重大公共利益问题,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比如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大会、听证会以及信访等),提出意见、发表看法、表达利益诉求等方式参与或影响政府决策制定的过程。
........................
2.2 公民参与公共行政决策的相关理论
2.2.1 人民主权理论
完整提出人民主权理论的思想家是卢梭。卢梭认为,在自然条件下,人民的自然权利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得到自然实现。人民要想实现自己的权利,就必须联合起来,通过契约的形式,将一部分权力交由这一集合体,它的外在形式即是国家,它的权力是由人民的授予的,人民才是权力的拥有者,人民把属于自已的一部分权力交由国家来管理,让国家来保卫自己的家园,抵御侵略,并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而国家在运用人民授予的权力,必须按照人民的共同意志即法律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因为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在现实生活中,人民为了更好的生活,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国家,然后国家根据人民的意志,产生出具有实现人民意志的执行机构,也即是政府,这是政府产生的来源,从中可以看出政府的权力也是人民授予,它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在行使行政权的时候,必须得到人民的授权,没有人民的授权,那就是不合法的权力,人民有权将其收回。人民将权力授予政府的同时,也规定了政府的义务,那就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政府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时候,必须要根据法律的规定进行行使权力,不得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行使自己的权力。另外,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同时,要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管理,同时还要符合社会的公共利益,也即是人民在组建共同体时的契约关系,按照契约的规定进行社会管理。从中可以看出,卢梭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