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城市社会学论文格式、城市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村改居”的社区再造——以扬州通扬社区为例的个案研究

日期:2018年01月26日 编辑:ad201708310846561631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252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507271407328786 论文字数:24589 所属栏目:城市社会学论文
论文地区: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第一章导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不断被卷入并逐步融入城市化进程中,为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消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障碍,许多城中村和城市边缘村落在政府的主导下实施了“村改居”工程,这些‘‘村改居”后的社区在新时期宏观社会环境下的社区治理将何去何从?总体而言,在当前基层社区的治理实践中,正在发生着一些明显的转变:一是政府己经开始意识到行政力量并非社区治理的唯一依靠,并已着手采取措施开始了这种转变,注重把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以服务促进管理;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开始逐渐形成,作为政府与市场之外的各类社会组织也开始出现,并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社区建设和治理的主体开始多元化。本文试图通过社区建设的视角来分析“村改居”社区治理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探讨如何通过理念的更新和多元主体的参与来促进社区的再造重生,推动基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1.1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选题背景
强大的都市在顷刻间吞唾了农田与村庄,转瞬间改变着传统村落社区的空间格局与物理景观,然而,它却未必能够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同步消解于这种社会变迁中。甚至恰恰相反,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村社共同体在城镇化进程中体现着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重新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空间,并且,这种活力不仅体现于产业的升级和职业的转变中,更体现在都市村民对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社会适应与发展过程中。这一社会变迁的大背景正是本研究获得灵感的重要源泉。

令笔者深感好奇并想从学理上进一步追问和探讨的直接原因是伴随“村改居”而来的大量新型都市社区的存在。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在许多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临近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地带,出现了日益增多、且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出现的“村改居”现象。无疑,在我国当下的城市化进程中,不计其数的“村改居”社区正处于快速的孕育、发生和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由此而形成我国城镇化变迁中的一道独特的社会景观。


1.2概念界定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在他于18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提出,社区理论由此正式诞生。腾尼斯认为,社区是一个由关系密切和富有人情味的同质群体所组成的社会团体。换句话说,社区成员具有相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从空间上看,其外延主要限于传统的乡村社会。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藤氏将社区划分为三种,分别是地区社区、非地区社区和亲属社区。⑤
自社区这一概念出现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变迁和社区研究的不断拓展与丰富,社区的内涵和外延呈现出多元演化的趋势。与腾尼斯把共同的情感视为社区的主旨所在不同,英国社会学家麦基弗突出强调社区的利益共同性,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则根据美国大城市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人文区位学说。但是,截止到目前,关于社区的定义依然是众说纷绘,并未达成共识。归纳起来,一个完整的社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空间要素。相对独立的地域空间是社区存在的前提。(2)人的要素。社区由一定数量的且彼此间有着相对密切的社会交往的人群。(3)情感要素。社区成员对自身所属的社区具有一定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4)利益要素。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利益关系。(5)组织要素。一定的社区组织和管理者是社区管理和社区活动的必要保证。
一般而言,我国目前所讲的社区通常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有各种利益关系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在规模上作了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根据空间分布,可以将社区划分为城市社区、集镇社区和农村社区。本研究所关注的是原为农村社区,后在城市化进程中被纳入城市区域的新型城市社区。

“村改居”社区是一个与郊区及城乡结合部紧密相连的概念,顾名思义,“村改居”社区也就是从村委会改为居委会的新型社区。但考虑到我国的特殊情况,“村改居”社区又成为一个边界模糊而又难以界定的概念。一般来说,其他国家的城市行政区域比建成区要小,市区和郊区的边界明晰,行政政区就是城区,之外的地区即为郊区。相较于国外的单纯行政型政区,我国目前的城市基本属于广域型的城市政区。所谓单纯城市型政区是指以城市建成区范围为主建立的城市型政区,以城乡分治为模式,乡村地域比例极低甚至是没有。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视角


既有研究表明,我国的社区研究基本上是按照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两个范畴展幵,对这两种社区类型的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富,但是对“村改居”社区的研究则明显不足。实际上,“村改居”社区既不同于现代城市社区,也有别于传统农村社区,是城镇化进程中从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都市社区的过渡形态,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特征与运行机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城中村”、城市边缘社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有关资料。
2.1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村改居”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
顾朝林从城乡结合部的地理区位特性出发,对城郊社区的社会组织类型和结构、居民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变迁及社会问题分别进行了具体分析。在他看来,城市边缘区可划分为内边缘带和外边缘带。内边缘带的城市特征己相当明显并占主要地位,大多数土地已纳入城市规划之中,最能反映从城市到农村的土地利用变化;外边缘带则以农村土地利用为特征,但有一定城市景观和城市设施。按照内缘区的定义,城乡结合部实质上是城市内缘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地带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表现为速度加快、规模增大的特点。

刘君德以上海市郊的真如镇为例,研究了大城市郊区社区分化与整合的本质和规律,提出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推进大城市边缘区有序发展。在他看来,城市边缘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空间,受地价变动和城市改造的双重影响。同时,城市边缘区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域,人员构成复杂、社会管理相对薄弱。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城市边缘区的管理体制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首先是镇管社区。把城市边缘的乡改制为镇,在镇政府下成立社区办事处,统一管理全镇范围内的社区建设工作。其次是街道直管乡村。在城市边缘地区撤销乡镇编制,设立街道办事处。第三种则是街道与镇并存。对于镇域范围内大规模集中进行土地开发的城市边缘区,保持街道和镇并存的格局,两者行政地位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2.2国外研究综述
由于“村改居”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相对独特的现象,在国外,与此直接相关的研究基本空白,只有一些相关的理论探讨。德国古典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公共空间在为乡村社区生活共同体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公共空间的参与者们提供了空间地域和生活方式上的边界意识,因之,若要形成一种良好社区认同感,就离不开“空间的排他性”与“地域忠诚”,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社区的成员在公共空间中进行互动,而这种互动具有一种平等性,在这个空间内形成的公共意志或者共同文化是自发形成的,并逐渐被大多数人在潜移默化中所认同和接受,若要强行灌输,势必引起成员的抵触。这种被普遍认同或接受的思想、观念及习俗逐渐和成员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观念融入到一起,并在无形中规范着社区成员的行为和自我认同。马勒对美国的社区类型进行了区分,根据社区成员的社会经济特征和社会交往方式,把美国的城市郊区分为高收入社区、中产阶级社区、郊区世界主义者社区和工人阶级社区四种类型。这样,马勒的研究揭示了美国郊区社区呈现圈层化发展的特征。②对西欧的社区类型进行系统研究的代表人物是怀特,和马勒一样,他也将郊区社区划分为四种类型:工业郊区、中产阶级郊区、通勤村庄和新工人阶级郊区。③沃斯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没有直接探讨城郊社区的发展问题,但他对城市化与社区运行关系的系统研究,却与城郊社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对城市郊区而言,城镇化是它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结果,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城郊社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呈现高度重合的状态。
不过总体而言,国外现有的研究与中国“村改居”所面临的大转型的脉络并不一致,也就是说中国的“村改居”要在一个更为宏大的社会脉络里进行理解,因此国外的研究只是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上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资本理论进一步拓展了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视域,布迪厄、科尔曼、林南、帕特南等对这一领域的贡献甚至巨。布迪厄所言的场域就是社会关系的集合,而资本正是在场域展开,资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科尔曼对社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并指出在封闭性结构之中更容易建构社会资本,这对社区建设具有意义。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整体性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特别是社会资本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联。林南认为社会资本就是被动员起来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理论是观察社区的一个重要视角,后续的很多研究都是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④


第三章研究方法.................13
3.1研究对.................象13
3.2个案研究.................13
3.2.1资料收集.................15
3.2.2方法资料来源.................16
3.3.3资料分析.................17
第四章“村改居”:“积极”的政府与“无所谓”的居民........18
4.1“村改居”的结构背景.................18
4.2 上级文件的“标准”.................20
4.2.1“规划”.................20
4.2.2“细则”.................21
4.2.3“考核”.................22
4.3基层政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