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传播学论文格式、传播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纽约时报》“他塑”中国形象思考——以2020年1月-6月涉华报道为例

日期:2022年02月26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45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202201331418124 论文字数:38669 所属栏目:传播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传播学论文,本文采用费式三维分析法,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的研究路径出发,分析权力话语理论下《纽约时报》2020 年 1 月至 6 月涉华报道中的话语实践,以期通过分析费式三维分析法在《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的具体运用,探究《纽约时报》如何通过话语实践“他塑”中国负面形象,旨在揭示隐藏在《纽约时报》“他塑”中国负面形象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便开始在全球范围迅速蔓延,已然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在疫情爆发之际,中国彰显大国风范,始终坚守于世界抗疫第一线,通过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分享抗疫经验,联合研发疫苗,捐赠防疫物资等措施成为世界抗疫的中流砥柱,获得海内外人民的认可。然而,美国部分政客出于不良政治动机,接连向中国抛出各种不实言论,企图污名化中国形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将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可使美国国内矛盾和民众情绪嫁接至中国;另一方面是因为为新冠肺炎疫情贴上“武汉病毒”标签,可趁机污蔑中国,挑拨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关系。

《纽约时报》作为国际知名媒体,素以“公正、客观、不偏不倚”著称。但实际上,《纽约时报》也是美国部分政客用以污名化中国形象的有力“武器”。其中,《Coronavirus Crisis Show China's Governance Failure》、《China Tightens WuhanLockdown in ‘Wartime’Battle with Coronavirus》以及《Coronavirus Spreads,and theWorld Pays for China's Dictatorship》等几篇污名化中国形象的新闻报道曾轰动一时,在国际社会中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面对这一现状,我国亟需调整对外传播战略以塑造中国良好形象。这就要求我国媒体需要认真研究国外媒体对本国受众的宣传报道,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平台并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发出中国好声音,从而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形象与媒介建构的相关研究

(1)中国形象的概念

中国形象与国家形象构成种属关系,具备国家形象研究的普遍特征。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形象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从上世纪巴洛古和克莱里的理论和作品可以看出,国家形象是一个人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印象,它考虑了这个国家的所有变量。①杨伟芬(2000)指出:国家形象是国际受众站在相对全面、整体的立场上对于一个国家稳定的总体评价。②孙有中(2002)也有所表示:国家形象是指国家内部和外部公众对一个国家的文化、经济、生产、社会、政治、等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及认知。③另外刘继南(2006)以物质来源为核心初始点,提出表明:将国家形象定义为当人们在接受到各种信息媒介之后,对一个国家的主、客观的整体感知。

本研究通过对国家形象地归纳与总结,并结合中国形象的特有属性,认为中国形象是中国的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媒介上所呈现的中国媒介形象所做出的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相对稳定性评价。中国形象的塑造是由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生态地理等多个变量因素所决定。

(2)中国形象的相关研究

为保证研究结论具有整体代表性,本研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两类学者对中国形象的研究。

部分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当代西方媒体在涉华报道中经常有意塑造出一个强势而威胁的中国负面形象,这是由于随着中国实力全方位多角度的攀升,西方国家的恐慌心理与日俱增所导致。Zhang C 和 Meadow(2012)认为,当下西方媒体涉华政治报道的话题集中在人权、军备等,这本身就具备预设立场的传统问题,很可能导致国际受众以负面形象为主看待中国。①Goodman(1999)再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涉华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后,统计出其中有 24%是描述中国严重危机的,70%则与中国冲突有关,还有 32%和暴力有关。②新加坡学者卓南生(2008)以日本媒体对香港回归、朱镕基、温家宝访日和中国产“毒饺子”事件为涉华报道的分析案例,得出日本媒体的涉华报道具有“划一性”结论,揭示媒体如何利用煽情渲染的激情报道手法进行狂轰滥炸式地集中报道,旨在诱使日本受众对中国确立负面印象。

第 2 章 《纽约时报》“他塑”中国形象的文本分析

2.1 意识形态自然化下的词汇选择

《纽约时报》通过词汇的有意选择与巧妙使用强化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对“他塑”中国负面形象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费尔克拉夫提出意识形态自然化理论,即“某种带有意识形态意义的话语在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语境中不断被重复,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其传达的思维和想法慢慢将会变成俗成的概念和约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本极具个人主观色彩的观念会逐渐侵蚀受众潜意识,这种强烈的个人意识便会进一步定格为公众意识,从而演变为所谓之“常识”。③笔者将在词汇选择层面,利用分类、名物化、隐喻这三个话语策略作为分析工具,探究《纽约时报》如何通过话语实践实现意识形态“自然化”,最终形成权力操纵下的“常识”以控制受众认知,将不负责任、强势的中国形象深深植根于本国受众心中。

2.1.1 正反分类

自然派法学代表朗·富勒早先提出了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分类(classification),这种话语策略被定义为"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①,他的表达途径主要是以词汇连接方式来实现的,而且在人类选择所需词汇之时会被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所影响,对同一事件分裂出不同的分类原则。在《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纽约时报》选择正面或中性情感色彩的词汇刻画“我们”,但常运用负面情感色彩的词汇描述“他们”,制造“刻板印象”从而影响受众认知,达到传播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最终目的。笔者将通过“分类”话语策略分析,充分挖掘《纽约时报》的话语技巧以及其背后的权力意识关系,揭露出美国的权力主体妄想用语言赋予世界秩序与规范的野心,以期进一步推进构建自由平等且“多元互动”的国际话语秩序。

(a) China blocked about 60 million people and imposed strict quarantine againsthundreds of millions, a campaign causing huge losses to people's lives and personalfreedom.(2020—03—08)

(b) Breaking News:Italy is blocking Milan, Venice and most of the north to curbEurope's worst coronavirus outbreak although risking its economy.(2020—03—08)

2.2 意识形态矩阵下的语法构建

费尔克拉夫在《话语与社会变迁》中提出,语法的基本单位是分句或“简单句”,如新闻标题。①新闻标题是新闻事件的缩影,对整篇新闻报道具有总结作用,为受众接下来对新闻报道的解读奠定情绪基础。梵迪克在《精英话语与种族歧视》一文中表示,美媒在报道“非资本主义”、“非西方”、“非白人”②人群及相关文化时,其话语态度倾向性于“积极的我们和消极的他们”③的两极分化话语态度。同时提出“意识形态矩阵”④理论,指出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话语实践就是在“意识形态矩阵”中被构建,从而整体表现出话语实践的策略性与对抗性。《纽约时报》常通过“意识形态矩阵”下的话语实践制作新闻标题,将带有鲜明意识形态的情绪基础奠定在受众认知中,从而引导读者将新闻报道解读为“积极的我们与消极的他们”,达到传播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的最终目的。

2.2.1“冲突式”新闻标题

分析涉华报道的新闻标题可知,《纽约时报》多采用“冲突式”话语为受众奠定感情基础,以方便在报道中传播意识形态。“冲突式”话语下的新闻标题,主要表现为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将新闻事件中的矛盾双方显要提炼出来。下面罗列了具有“冲突式”话语的典型新闻标题,并结合全文扼要分析新闻报道的总体思想。

(a) Hong Kong Police Fire Tear Gas as Protesters Resist China’s Grip.(2020—05—25)

在例子(a)中,《纽约时报》首先点明矛盾双方,即“Hong Kong Police(香港警察)”与“Protesters(抗议者)”;接着紧跟冲突情景,香港警察向抗议者发射“Tear Gas(催泪弹)”;最后通过整篇新闻报道的话语实践,强化“香港问题”的尖锐性,从而错误地塑造出一个动荡不安的中国负面形象。

(b) China Expels 3 Wall Street Journal Reportersas Media Relations Sour.(2020—02—20)

而下面的(b)例,《纽约时报》则把“China”字眼置于新闻标题主语部分,充当此次中美相互驱逐记者风波中的主要责任方,暗含指责:正是因为中国的强势所为,才导致中美之间“Media Relations Sour(媒体关系恶化)”的不利局面,错误地塑造出一个强势且锱铢必较的中国负面形象。

传播学论文参考

第 3 章 《纽约时报》“他塑”中国形象的话语实践分析......................... 26

3.1 消息来源的巧妙设计..................................... 26

3.1.1 具体消息来源的强势表达...................................... 27

3.1.2 半具体消息来源的虚张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