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审计论文,本文对近十年因应收票据受到证监会处罚的企业和事务所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典型的票据造假案例——博元投资展开详细研究,指出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审计存在的具体问题:应收票据风险评估程序执行不到位,未对票据承兑银行实施函证程序,票据置换业务函证程序执行不到位,未设计和实施必要的期后事项审计程序,票据贴现审计程序缺失,未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一系列政策、新规的颁布,票据市场飞速发展,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商业承兑汇票数量增加、金额变大,上市公司商业汇票的结构发生变化。在过去,由于商业承兑汇票的信用远低于银行承兑汇票,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为了规避风险,更多地通过签收银行承兑汇票进行支付、融资,但近年来,商业承兑汇票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绝对体量已经不容忽视。其次,应收票据承兑期限变长。为了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活跃票据市场,同时增强金融机构的票据盈利能力,电子商业汇票应运而生,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由过去的最长六个月延长至一年。最后,应收票据风险增加,由于上市公司对应收票据管理欠佳,更有一些企业通过应收票据虚增收入、粉饰利润,票据风险随之增加。除上述变化外,2018 年 6 月,财政部出台新规,宣布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票据”项目与“应收账款”项目,归并至新增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项目。上述政策、新规都推动着票据市场的飞速发展,上市公司的应收票据正在发生变迁,政策新规如表 1-1 所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市公司的应收票据即商业汇票,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这是学术研究中票据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内外绝大多数针对应收票据或商业汇票的研究中,学者们多从票据发展及票据职能、应收票据的会计核算以及票据风险管理等角度入手。在应收票据审计方面,研究现状存在两点不足:其一是研究年份较早,近三到五年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其二是研究角度单一,在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中,由于过去商业承兑汇票信用远低于银行,在经济活动中使用相对较少,因此多数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银行承兑汇票展开,而很少有学者对现有应收票据审计操作与审计模式展开全面、具体的研究。由于与应收票据审计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将主要从应收票据发展、应收票据会计核算、应收票据风险管理、应收票据审计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展开评述。
1. 应收票据发展方面
在发展历程方面,Fama(1976)认为汇票的起源可以追溯至 13 世纪,汇票出票人指示受票人支付一定的金额,为汇票的最终支付提供保障,它的出票人被认为是付款的担保,受票人可以通过承兑来表明同意。到了 16 世纪,汇票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了欧洲经济贸易活动主要的支付工具。胡德胜、李文良(2005)提出,清朝末年西方各国陆续在我国多个城市开发租界,各国经济组织及银行随即进入,在我国租界内开展广泛的交易活动。随着西方各国经济的介入,西方票据制度随之而来,并为后来中国票据制度的形成和票据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周荣芳、闫晓梅和颜永嘉(2015)对现阶段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指出在票交所成立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应从各个方面推动电子商业汇票的发展,特别是从监管的角度为电子商业汇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伍佳昱、汪小政(2016)基于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全面分析了该背景下票据市场的发展前景与可能产生的问题,并从参与主体、业务创新、运作效率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董星(2018)认为商业银行应当顺应成立票交所的大时代背景,实现转型、与时俱进。首先,商业银行应舍弃旧思想旧观念,提高重视,提升票据业务的地位,加速票据业务的发展,面对票据市场的改革与变迁也应因需求变,落实创新;其次,充分发挥银行在票据市场中的职能与作用,加大业务授权、创造利好环境,加快建设票据专营机构;最后,银行应严审实管,建立健全票据业务管理制度与体系,提高防范票据风险和驾驭票据风险的能力。
..........................
二、应收票据审计理论基础
(一)应收票据概念界定
应收票据即企业取得的商业汇票,是由商品或劳务销售客户签发、由付款人承兑、到期无条件付款的一种书面凭证,是企业持有未到期的、尚未兑现的票据。应收票据明确了具体的付款日期、付款地点、付款金额,也可以由持票人自由转让给他人。同应收账款一样,应收票据也是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行为的发生,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如果企业收到商业汇票则为应收票据,如果未收到,则是应收账款。根据《票据法》的规定,纸质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电子商业汇票出现后,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延长至一年。企业持有商业汇票,可以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对应收票据进行背书转让、贴现、置换等。
按照承兑人的不同,应收票据又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是指收款人开出经付款人承兑,或由付款人开出并承兑的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人即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汇票签发人先向开户银行申请,银行审查同意后予以承兑,汇票的付款受银行担保,保证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经银行承兑后,把商业信用转化成银行信用,因此其信用等级相对较高、票据承兑性强。商业承兑汇票的签发人应是在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法人,票据的签发要以真实、合法的经济交易为基础,经承兑后,商业汇票的承兑企业或单位则需到期无条件支付票款,商业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可持尚未到期的票据办理背书转让或向银行申请贴现。基于商业汇票具有便于支付、流通方便、功能多样等优点,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逐渐成为如今经济社会中重要的支付工具之一。
.............................
(二)应收票据审计理论
1.票据职能理论
商业汇票之所以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成为现代经济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除因其形式简明,流通方便,受法律的保护以外,同时还因为票据在商业交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票据职能来看,票据满足了经济交易的重要需求,基于商业交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逐渐产生了票据的几个不同的经济职能。有些学者认为,票据的经济职能体现在支付、汇兑、信用、融资、结算五个方面;还有些学者认为票据在经济上的作用体现在支付手段、信用手段、结算手段和融资手段四个方面,而且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票据职能的侧重点也不同。如今,各功能更是相辅相成,一个票据业务能同时体现多个票据职能。因此,研究票据功能的产生与发展,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明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中应收票据的重要程度,挖掘财务数据额背后的交易实质,识别被审计单位应收票据存在的风险,从而更准确、恰当地开展审计工作。
2.票据承兑理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规定:“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学者陈锋曾提出,就汇票来说,由于汇票有远期汇票,其票据支付日相对较长,持票人对汇票的信用隐患存在较大的担忧。而汇票上的付款人本系汇票出票人的受托人,代理出票人对持票人履行付款义务,但付款人本身并非票据债务人,对汇票持票人不承担任何票据债务。在汇票到期日来临时,如果出票人的资金信用出现问题不足以支付票据金额,付款人没有任何法律义务向持票人进行支付。而一旦付款人在票据上记载“承兑”之后,就意味着付款人愿意承担该票据债务,向持票人履行票据债务。在我国,根据承兑人与承兑方式的不同,商业汇票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因此,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工作时,应收票据的承兑人也成为重要的切入点,在执行科学、有效的应收票据审计程序前,理清多方票据当事人关系与承兑方式至关重要。
............................
三、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审计现状及审计的特殊性.................... 20
(一)证监会应收票据审计处罚情况汇总..................................20
(二)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审计现状分析........................22
四、博元投资应收票据审计案例分析.................. 28
(一)案例基本情况介绍........................28
(二)博元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29
五、完善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审计的对策与建议............................. 37
(一)审计人员提高重视程度与审计能力.....................37
(二)规范具体的应收票据审计程序...............................38
五、完善上市公司应收票据审计的对策与建议
(一)审计人员提高重视程度与审计能力
注册会计师作为执行独立审计的主体,承担着经济监督的职责。近几年,上市公司的应收票据规模发生重大变化,想要完善应收票据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首先应该从根源上改善,提高审计人员对应收票据审计的重视程度及审计能力,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为规范应收票据审计程序、优化审计流程夯实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应收票据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人员提高对应收票据审计的重视
随着票据市场的飞速发展,应收票据已成为上市公司十分重要的一项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逐渐提升。商业承兑汇票增加、票据承兑期限变长、票据风险增加。此外,财政部出台新规,将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科目合并,在制度层面也提高了对应收票据科目的重视,应收票据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模式亟待更新。因此,注册会计师应从观念上高度重视,提高对应收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