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审计论文研究,本文针对 S 市当前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现状,并结合具体案例对审计全覆盖背景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审计机关应当顺应形势,不断完善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工作。通过优化审计项目组织方式,整合审计资源,拓宽审计信息获取渠道,提高审计资源的覆盖度;积极探索预算绩效审计,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提高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推进数字化审计建设,从根本上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创新提供审计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落实,强化问责的效力,从而实现审计整体目标。二是对审计全覆盖背景下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各自领域的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应当根据具体实际案例,将二者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探讨研究,更好地实现审计全覆盖理论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实践中的应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国家审计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在确保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规范化,做好财政风险防控工作,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而审计全覆盖的实行更是对当前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 2014年 10 月 27 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理念,要求加大审计力度,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等进行审计。在 2015 年 12 月 8 日发布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并要求加大审计资源的统筹整合力度。于 2017 年 10 月 18 日至 10 月 24 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作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2018 年 2 月 28 日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并强调要加强全国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面对新形势下审计全覆盖的发展趋势变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各级审计机关为了响应国家发展要求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办法,拓宽审计覆盖面,改进原有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方法,使审计工作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果。江苏省审计厅在2019 年推进审计项目“两统筹”的审计组织方式,按审计项目类型和审计机关的级别进行统筹规划审计工作,集中审计资源进行整合调用,从而使审计效能有效提高。天津市审计局在 2019 年市级预算执行审计中通过推进大数据审计,实现对审计方法改进的开创式探索,对全市 139 家市本级预算单位的实现全覆盖审计,并在此基础上向下级二、三级单位拓展,从而建立一个具有全面性、完整性的立体监督网格体系,取得显著成效。青岛市审计局在 2018 年对 95 个一级预算单位开展大数据、全覆盖分析,并对涉及疑点数据的部门进行专项重点审计,有效提升审计监督能力。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自审计全覆盖的理念提出以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国家审计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虽然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存在着理论在实务中运用不成熟的情况。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以审计全覆盖背景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理论分析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对 S 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审计全覆盖背景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可行对策,意在解决审计全覆盖背景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理论与实务难以匹配的情况,以期达到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加快实现审计全覆盖,促使财政资金得到合理有效运用的效果。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在审计全覆盖的背景下,各级部门虽然已经对完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提出了相应对策,但实际运用效果并不明显,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稍显滞后。本研究在国内外学者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审计全覆盖背景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方法、流程进行理论分析,拓宽了审计全覆盖背景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理论研究范围,并结合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具体案例进行研究,将审计全覆盖背景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理论同实际案例应用相结合,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有助于丰富财政预算执行全覆盖审计方面的研究,对扩充国家审计理论框架起到助推作用,为完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理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审计全覆盖背景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理论发展指引方向。
(2)现实意义
随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不断深化,经济秩序得到了有效保障,财政预算管理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自审计全覆盖施行以来,实际审计工作中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这些问题多是由于受到审计体制、审计方式方法、审计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新形势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面临的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可能使未来财政预算管理及预算执行审计的进一步转变受到阻碍。因此,通过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合具体情况,总结实践经验,改进原有审计方式方法,探索审计工作的新思路,对更好地强化审计监督职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动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文献
(1)关于财政审计的研究
Arron Wildavsky(1992)指出预算是政府的生命之源,预算管理是政府治理的核心,在公共管理中应重点加强对预算的管理,确保公共管理工作得以正常运作[1]。
Luc Quadackers,Theodore J. Mock,Steven Maijoor(1996)进行了审计风险的相关研究,通过从荷兰审计机构获取审计风险评估信息和审计项目信息,将审计风险评估分为两类,一是审计风险因素,如客户管理流动率或客户内部审计部门的质量,二是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审计风险模型变量,即内在风险或控制风险,结果表明审计风险因素在不同客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得出了审计风险会对审计工作产生一定影响的结论,并主张开展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审计风险模型及审计规划过程中有哪些重要影响因素[2]。 Janet L Colbert(1996)根据对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研究得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中的漏洞,干扰了对审计结果的判断,从而会引发审计风险[3]。
Gheorghe N. Popescu,Cristina Raluca Gh. Popescu(2018)指出数据处理速度和精度的提高、数据的多重连通性、长距离的快速传输以及自动处理的迅猛发展,为财政审计带来了许多新的漏洞和缺陷,数据信息系统遭受网络攻击的风险大幅提高,审计人员必须消除这些存在的隐患才能够提升财政审计的审计质量[4]。
Steinberg H I.(2000)在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进行研究时,发现包括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内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审计质量的好坏,而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效果是尤为显著的,呈现正向相关的趋势,而诸如政治环境、经济水平等因素也会对审计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5]。
......................
2.2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理论
2.2.1 审计全覆盖的涵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中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为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精神,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 号),该文件明确提出“对稳増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并且在文件中明确指出“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自觉接受审计、配合审计,不得设置障碍”,这是国务院文件第一次提出审计全覆盖的概念。本文根据文件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将审计全覆盖的涵义概括为:审计全覆盖即指所有涉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分配、管理和使用都应纳入审计范围[51]。
2.2.2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涵义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指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的领导下,依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年度财政预算,对本级财政和各部门、各预算单位进行审计。重点审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情况、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其他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
.............................
3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理论分析 ................................ 18
3.1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 ........................... 18
3.1.1 真实性 ................................. 18
3.1.2 完整性 .............................. 18
4 S 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案例分析 ................................. 22
4.1 S 市基本情况介绍 ................................... 22
4.2 S 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现状 ....................................... 23
4.3 S 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