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论文通过提出研究假设,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性分析,研究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的现有状况,并探讨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也逐渐增大,全国各个省份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高校扩招。高校扩招的大力推行,使得大学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较扩招之前有了更为明显的提升。据 2020 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的升学比例呈持续上升的态势。从 2015 年到 2019年,我国高职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的比例从 4.7%上升至 7.6%,在四年的时间里上升了 2.9 个百分点,而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读研的比例由 13.5%上升至 15.2%①。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为更多大学生顺利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机会与条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为经济和社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也有利于全民族文化素质与修养的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高校扩招也对大学毕业生在顺利就业方面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
西藏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是祖国守护与边疆发展的要地。自 2007 年开始,西藏地区的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发生了转变,即由原先计划体制下的分配政策转变为市场机制下的双向选择政策。自高校就业制度改革推行以后,全国各大高校的毕业生需转变就业观念,进行自主择业。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毕业生就业范围与就业方向的限制,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的机会与空间,但也使得毕业生遇到较高的就业门槛,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往往也会导致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产生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此外,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就业结构的不协调,不同地区的就业形势差异明显,经济落后地区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另外,偏远地区的就业观念,更加偏向于稳定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报考人数多,招录人数较少,导致竞争压力大,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也就成为了毕业生毕业时必须面对和权衡的现实。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但在目前甚至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高校应届毕业生作为特殊阶段的群体,面临毕业设计和就业选择的双重压力,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表现出独特性。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对象大多倾向于普通大学生,而缺乏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特别是西藏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实证性分析与探讨。在此研究背景下,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进而有针对性的探讨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和社会支持等问题的理论研究,丰富其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价值。
1.2.2 现实意义
首先,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以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其产生就业压力的来源与程度以及群体间是否存在差异等进行调查,用调查数据支撑说明当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现实状况,为后续更有效地缓解其就业压力提供现实依据。
其次,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社会各方面的实际能力与可支持力度,包括:政府、企业、社会乃至家庭、朋友等,结合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与办法,如通过塑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和氛围降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有利于社会支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为西藏地区大学生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提供有价值的支持与帮助。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主要理论基础与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1 相关文献综述
2.1.1 就业压力文献综述
关于就业压力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此后,路红、郑松涛、王芳等人分别对就业压力这一课题展开了探索与论述,开启了我国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研究①。加之当今就业压力问题的日渐显现,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这一现实状况,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获得学术界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以 CNKI 为主要研究工具,将“大学生就业压力”作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有相关文献 970 余篇。早在 2016 年,就有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探讨过这个问题,其当时统计的相关文献是 442 篇,仅仅五年时间,其相关文献数量翻了一翻,可见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越来越严峻,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概念界定、现状研究、测量与来源出发,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与整合,成果如下:
(1)就业压力的概念界定
“就业压力”一词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体制的深入改革而出现的。就业压力是压力的其中一种,CPT 理论模型,即认知交互作用模型是国际上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压力解释模型。
Lazarus(1994)认为压力是个人的需求与对应的不匹配,而压力的大小又与个人需求和其对应的匹配程度有关系。压力只有在环境需求超过了个人处理需求的能力时才出现,压力的交互作用则是随着压力所处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大多发生在大学生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①。
李虹(2007)认为个人所感受到的压力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和评估在个体感知压力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②。
李胜强等(2011)将就业压力定义为,在就业情境刺激之下,学生通过评估将其判定为能够对自身就业产生影响的外部事件和刺激所引起的内部感受③。邱慧燕等(2014)与该观点相近,认为就业压力是个体感受到的由就业因素引起的内部和外部的刺激所带来的心理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根据 Lazarus 对压力这一概念的见解,将就业压力定义为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内外在因素与个人因素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压力反应。具体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大学毕业生对自身所处环境表现出的某种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可能受一种因素影响,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其次,如果有关就业的外界要素作用于个体,则个体可能产生就业压力,也可能是个体内在特质所导致的就业压力;最后,那些制造紧张情绪,产生压力的刺激通常是那些能够被个体感知,而且超过个体目前承受范围的刺激。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压力理论
压力理论主要包括以 Hans Selye 等人代表的压力反应论,以 Richard Rache等人代表的压力社会刺激论,以 Lazarus 等人代表的压力交互作用论。本文重点探讨压力社会刺激理论和压力交互作用理论。
压力社会刺激理论认为,压力源包括任何可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如价值观念、工作强度、人际关系等;与工作、学校、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有关的压力常常使人们说自己“处于压力之下”①,即这些社会性的压力刺激,让个体感受到压力。压力交互作用理论认为,压力是外部环境作用到个体内部需求而使其产生的焦虑感与压迫感,而个体所产生的压力又反作用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综上所述,本文研究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必然涉及到压力理论。就业压力是社会环境因素与毕业生个体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力度、各大高校的培养模式、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家人的期望等。其次,个体因素则是从毕业生自身出发,毕业生个体既具有共性特征,又具有群体差异性。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考虑毕业生的共性特征,也要考虑其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其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帮助其顺利就业。最后,有效的压力管理理论对提出缓解压力的建议方面提供有益参考。
2.2.2 激励理论
西方学者在 20 世纪初针对激励对个体行为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不同角度的探讨,通过不断的分析与研究,最终形成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指通过运用某一特定的手段与方法,进而激发个体潜在的动力与意向,使其坚定地向着所期望的目标不断进步。本文结合大学应届毕业生这一群体的具体实际,将激励机制分为目标激励、心理激励以及政策激励三种。
首先,激励理论运用于大学应届毕业生群体具有促进作用,即通过正确的自我定位,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最终促进就业目标的实现;其次,大学应届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一定的就业挫折,只有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与鼓励,坦然面对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才能更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题;最后,国家可构建一些政策性有关就业的外部激励性机制,制定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政策,进而缓解当前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其更好的就业。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24
3.1 研究假设...................................... 24
3.2 研究工具.............................. 25
第四章 研究结果.............................. 32
4.1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4.2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研究结果............................ 33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42
5.1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现状........................... 42
5.1.1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42
5.1.2 西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群体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