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笔者认为社会治安一定要提前建立公众安全应急体系,首先,要不断加强从事前管理到事中、事后的善后管理工作,治安管理方面更要侧重及早发现及早治理及早善后的相关内容。其次,要建立应急管理牵头部门,比如 2018 年进行的国家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就成立了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牵头解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工作。在公安系统内部,也以警种进行分工,但在具体工作中又讲究合力处理。因此,应该做到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提前预判区域性风险,做到早部署、早应急、早演练,不断提升应对化解风险能力。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协调发展与安全,增强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基层一线工作作为工作主战场,把公共安全治理工作落实到基层中去,坚守力量下沉,重心下移,保障下倾。公共安全与我的民生工作息息相关。它既是我们国家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表现,也是政通人和的重要保障。自始至终,如何使社会秩序维持稳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基本工作,正确对待以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是为创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发展良好内部环境的不可缺少因素。公共安全的内容涉及交通,卫生,医保,环境等诸多方方面面,包含了人们基本生活的里里外外。过去,由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人口密集,政府较为重视城市公共安全的保护。但是,在基础设施不健全、交通不便利的基层农牧区,公共安全问题更为严重。因为旧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导致基层农牧区的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隐患。处于新环境,面对新形势,公共安全的工作面对着许多新任务和现实问题的不断挑战。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以公共安全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跟随着社会治安风险的不停上升。从全球角度看,世界正处于从未发生过的巨大变化之中,相对传统的公共安全问题并没有消除,但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例如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严重传染病蔓延等。这关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单是指某一个国家或者个人。
单就从传统的公共安全问题来说。首先从自然灾害来看,自然灾难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和不可避免性。一场重大自然灾难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死,影响数百万人的生活和生产。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在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中显得倾向性极为严重。在某些方面来看,人们在忽视了防灾减灾重要性的同时,也加剧了对自然灾害的破坏性,使社会更容易受伤害。假设我们持漠视的态度,之后如果发生严重的自然灾难对社会安全的危害将更惨烈。除此以外,社会治安的整体趋势也非常严峻,犯罪违法份子也愈来愈组织化,专业化,智能化。中国犯罪总量持续攀升,危害愈发增加。并且严重的暴力犯罪尤为突出,武装犯罪份子明显变多,严重的大爆炸案比重变高。带恐怖色彩的谋杀和绑架事件也有发生。犯罪分子运用高科技手法进行犯罪,侦查犯罪的意识的提高,给破案和取证都带来很大困难。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网络犯罪更加猖獗。由于我国立法的不完善,我国犯罪的种类不断扩延,并且国际化。犯罪分子不断钻取法律漏洞、活动也越来越有组织化,专业化。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文献梳理,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采用拉萨市农牧区民生调查数据,根据拉萨市农牧区的特殊情况,探讨农牧民的公共安全满意度。目的是提升农牧民对公共安全的满意度,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贴合实际情况,从百姓角度出发,针对公共安全对人民生活、财产、生命的主要影响,从自然灾害、社会治安、生产安全、卫生安全、质量安全等方面为政府治理找准方向,精准施策。
1.2.2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对文献进行搜集、辨别、整合,对文献的探究形成对事实科学的认识。本文通过大量收集和阅读公共安全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书籍、期刊文献以及硕博士学位论文,从中选取和构建相关的文献综述、理论基础,支撑本文的论点,以此形成本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2)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
定性与定量是相互的关系。定性是定量的前提。定量使定性科学和准确,能促进定性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定量根据统计数据构建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对象的一种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层次分析法就是属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是指用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本研究的这个系统就是公共安全满意度,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层、准则层,然后分解为多个层次的多指标,本研究的目标层和准则层就是公共安全满意度的二三级指标,并且通过定性指标模糊定量法计算单排序和总排序的高低,权重高为最优。
(3)统计分析法
本研究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归类统计,建立对应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本文中通过统计分析法对满意度现状进行描述性的分析评价。
...............................
第二章 相关概念、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公共安全
“安全”这一词在日常出现频率就很高。在我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安全”这一词被提及了五十五次,“国家安全”占据了其中的十八次,坚持维护总体国家观内容就有两部分,在新时代这也映射了党和国家对安全的格外重视,存在着很多机遇与挑战,不管是思想上还是举措上对公共安全整体体系的完善还是要不断更新。就此而言人们给出了许多关于它的概念解释,多是从部门或行业的角度出发,如国家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这是一个传统的定义。虽然它的含义很明确,但范围很广。总的来说安全就是在实现个人或群体目标的过程中避免遭受损失和受到伤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损失和伤害的可能性,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人类的各种活动也在制造风险。所以安全不仅是我们永恒的规划,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问题。安全问题是人类命运共同面对的问题,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可以独立处理的事情。很多的国家都公布了对于公共安全事件的定义:公共安全问题的影响超出了居民自己面对的能力和界限,需要政府出面处理。政府必须采取该有的行动,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面对各种灾害,都要在同样的社会大环境中来进行应对。就算是地方防范体系的建设和突发事件的处置,社会的各个层面也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各政府部门必须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有需要时必须统一调度指挥,积极配合,保障体系的有效发挥,实现共同规划、配置、动员和各种资源充分共享统一调配。我们必须意识到,共同安全才是地方安全的基础。针对各种风险因素,安全技术与技术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从应用的角度来分,安全技术可以分为很多种,但是基本的技术和产品却是可以通用的,可以用通用的技术和产品来展现不同的安全系统。这就决定了各种安全体系,可以进行技术合并与资源贡献。公共安全的整体规划,不仅在具有操作性,还具有经济效益。所以公共安全是人们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社会各部门,不管是地区还是技术领域都要从不同方便表现对安全需要,来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针对自身特点。不断完善有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经验,构建相应的防范体系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并且要正确认识到,安全这个问题不单单是某个部门,某一个地区或一个技术专业自己的事。这是我们需要共同解决面对的问题,这也是需要相互协调合作的环境。要总结经验和借鉴国内外对各类灾害的应对措施,和有关部门的应对方案。各部门专家进行研讨和官方媒体的不断解释,构建起了一个全面宽泛的公共安全理念与一个整体的框架结构图,因此从学术上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共安全体系的需求也越发迫切起来。这不仅意味着是当前社会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更重要的这也是公共安全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必须随之改变的问题。其他的各类安全相关的理论、不管是技术还是体系也都要针对环绕个题目,坚持同样的方向。不管是安全理论、技术和体系的探究都一定要环绕这个题干,持续这个共同的角度。
.................................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公共安全定义的研究
公共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公共安全,它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公共利益共同实现的基础。公共管理是指社会公众团体为促使社会的全面和谐变化,利益的一起实现,针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共同的利益作出相应的规范行为。公共管理的根本工作就是为了公共服务的提供的,所以要直接解决公共共同利益的相关问题。假设公共安全得不到规范保障,那公众的根本利益就不能保证,社会秩序就会不稳定。就目前来说,世界上各国的公共安全都受到严重威胁和迫害,大家都渴望有一个安全和谐生存环境。所以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当前局势,做到居安思危,主动承担起提起预防当下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工作中来。
首先,公共安全还伴随着另一个基本词汇——“公共危机”才进入学者的视野。在 1989年国外学者罗森塔尔他认为,我们所说的危机是对一个社会体系完整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日常生活等造成了巨大危机的突发事件。它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其他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下,作出相应的决策。1976 年学者赫尔曼则提出,主体的最终的目标遭受到严重威胁的过程或状态就是危机。由于改变决策的时间有限,结果超出了决策者预先设定的目标。在西方社会,对于公共安全问题的理解最初是以社会稳定层面的制度建构作为逻辑起点。在内容上将其等同于社会保障或民生福利问题,而在形式上则表现为对于法律与制度的建构。如1936 年美国颁布实施的《社会安全法案》,其核心内容就是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所以自然灾害、事故危害、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问题,它更多地以“社会危机”的形式出现,突出了对风险的防控的重要性。英文的“crisis”(危机)一词最初出现在医学领域,表达的是将要死亡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