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立整体性治理理念
整体性治理讲究各治理主体之间的无缝对接,流程上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整体性治理目的是使政府各部门之间和不同层级政府之间能够协调统一,同时要求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有效回应民生诉求,形成良性社会治理结构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面对诸如建筑垃圾处置这样的综合性、复杂性且涉及基本民生的现代城市治理难题,亟需政府在统筹关键工作时,更加关注整体效益,积极调动各职能部门主动发挥关键作用,及时梳理公共治理缝隙和薄弱点,尽早予以缝合和优化,同时促进政府与市场、非盈利组织之间协作,明确治理目标、塑造治理主体、构建治理机制和培育治理文化等,共同形成整体性治理网络。
政府可借鉴美国建筑垃圾处置“四化”理念,推进本市建筑垃圾处置从“减量化、无害化”向“资源化、生态化”转型。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本文主要以上海城市建筑垃圾处置为切入点,通过梳理上海建筑垃圾处置现状,分析主要短板为处置能力不足、处置过程薄弱、处置效果不明显及处置设施建设滞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治理理念上重监管轻服务、治理体系上重牵头轻协同、治理流程上重结果轻过程、治理制度上重制度轻细则等。
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对本市建筑垃圾处置提出相关建议:一是提升治理理念体系,形成整体性治理+协同治理+精细化治理相融合的综合治理体系;二是推进治理体系整合,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同作用;三是加快治理流程优化,推行“全品种”源头管理、加强“全过程”运输管控、加快基础设施“全覆盖”建设、优化“全通办”行政审批流程及研究再利用环节“全要素”细则等;四是建立治理创新机制,如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治理平台和融合一网统管信息平台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公共事务治理日趋复杂,需要多部门协同参与、联合作战。整体性治理并不是几个职能部门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更多强调“共同价值”理念,倡导每个公共机构和公务员共同关注政府整体绩效,激发各个主体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进行广泛合作。各治理主体如何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各就其位,各尽其责,针对复杂的公共事务问题展开合作,共同实现治理目标,这是当前各级政府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整体性治理的核心建构路径:信任的环境、完善的信息系统、强烈的责任感和科学的预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