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行政管理论文格式、行政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引领-共生”型社区治理模式研究——以YQ市X社区“三社联动”建设为例

日期:2021年07月2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629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7112155294289 论文字数:39989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人通过对 X 社区“三社联动”开展情况进行田野调查,选择了该社区独特的“艳荣工作室”和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作为分析对象,运用共生理论为分析的基础理论,逐步构建了“引领—共生”型社区治理模式。研究证明,首先,该治理模式通过明确划分三社联动三个主体即共生单元的功能职责解决了角色错位和功能重叠问题。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现代化市场经济,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全方位变革。曾在建国后期长期存在的单位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区逐渐取代区域城市成为新的基层治理主体。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社会个体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实力和自由选择的权利,社会流动性大幅度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群体可以通过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方式表达自身的诉求。以上各种表现,都通过社群利益表达聚集的方式,以各类社会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治理的重要关注重点也由城市下沉到基层社区。随着基层治理改革的不断推进,社区数量日益增多,成为构成社会治理的重要元素。所以,在国家层面也越来越强调社区治理方式与时代进步相协调,紧扣时代脉搏,重视社区治理现代化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了实现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在 2020 年基本形成由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1]

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社会治理领域不断涌现全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其中,北京市在探索社区治理方式创新的过程中,提出了“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模式,此后进行了全国的推广。“三社联动”是一种让社区提供实践平台的多元主体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主导,社区构建组织平台,社会组参与服务供给,充分利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将社区居委会、专业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的资源和力量进行集中整合,以协同的方式参与到社区治理过程中,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转变之前由政府部门大包大揽的单一主导社区治理模式,最后形成社区多元共治。比如,北京市在探索过程中,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调配参与社区治理的各个主体,在街道和社区成立了联合办公室,协调两个层级的日常工作。同时,邀请拥有专业知识和资格证书的社会工作者入驻社区,凭借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养,通过实践让社区内的志愿者了解如何进行社区服务,并且,还会就社区将要开展的服务活动向专业项目设计人员进行咨询,并在项目完成后对项目的目标实现度、项目进度、服务满意度等各项指标进行详细的评估,方便之后进行项目改进。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随着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化,城市基层治理领域在理念、制度和方法等众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基层政府的职能要求从传统的促进经济发展逐渐转变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而社区作为社会治理领域的一个单元,在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创新的工作方法并形成了许多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但是,综合之前的社区治理研究,探讨内容一方面主要为社区自身职责定位,即认为社区不仅是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而且是政府在基层社会的“代理人”,保持着“双重身份”。[2]另一方面主要是社区与上级政府之间的行动逻辑,即认为社区在面对上级政府的行政任务压力时,存在着“选择性应付”的现象。[3]对于社区应该采取的治理模式,之前的研究大都从加强公民参与、多元主体共治和民主自治等角度进行探究。如何清楚界定参与社区治理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治理体系的本质仍是进一步优化社区治理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选取 YQ 市 X 社区在“三社联动”政策背景下提出的创新性工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并以共生理论为视角,对此种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希望从城市基层社区治创新治理的实践出发,提出构建“引领—共生型”社区治理模式,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研究有一定助益。

1.2.2 现实意义

社区居民满意度和幸福度的提高,依赖于社区治理能力的提高,需要逐步实现由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转变,从而实现“居民自治、社区协商、多元参与、共治共建”这一重要目标。目前基层治理的政策创新在全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在这些创新的工作模式中,虽然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但是多元治理已经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方式。在这种治理方式中,多个治理主体如何形成和谐统一的工作模式一直是急需解决的难题。“三社联动”的提出,正是为了帮助参与社区治理的各个主体建立一种相互联合协调,有效配置和利用社区资源的动态工作模式,满足居民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


第 2 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社区与社区治理

(1)社区

依照前文进行的文献梳理,已经包含了部分对“社区”概念的定义。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相互之间有血缘关系的亲族组成的社会联合就是社区。”[48]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一定数量的具有公共属性的人群在某一地域里聚集,并且形成一个在生活上具有关联性的大集体就是社区。”[49]本文研究的“社区”概念与国内学界一般的定义相符合,即“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2)社区治理

目前学术界的普遍观点认为,关于城市社区的理论研究主题由社区建设变为了社区治理。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许多学科的学者将各种治理理论应用于社区治理中,其已经变成治理理论应用的基础性领域。易晋认为社区治理的实质即为“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51]从社区治理的模式变革来看,叶南客认为我国社区治理经历了“单位制”到“社区制”,从“社区控制”到“社区自治”,“封闭治理”到“开放治理”的发展过程。[52]朱仁显和邬文英以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为分析视角,提出了四种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博弈关系,而且基于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过程互动化和治理机构扁平化的格局,提出了合作共治理性社区的治理之道。[53]参照前文对于社区治理相关文献的理论综述,本文的社区治理定义为:在一定范围的地域内,政府、辖区单位、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本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

............................


2.2 共生理论

2.2.1 共生与共生理论

德国真菌学家 Anton de Bary 在 1879 年首次提出“共生”(symbiosis),指的是“两种生物或两种中的一种由于不能独立存在而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互获利益”[54]的一种紧密依赖关系,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讨论共生理论,并扩大了该理论的运用边界。在目前学界较为普遍的定义中,共生的概念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共生概念十分的宽泛,指的是物种之间存在彼此需要且协调的互动关系。狭义的共生概念则明确界定为是物种间为了共同存活而采取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虽然“共生”的概念起源于生物学,但是其解释的现象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普遍存在,目前,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众多社会科学领域都会运用公生理论来分析一定的社会经济现象。比如袁纯清就把共生理论运用到分析小型经济体制中。[55]胡守钧则提出了“社会共生论”,是从共生关系视角探索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共生关系,分析社会共生现象的社会学理论。

2.2.2 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形成共生关系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在一定的共生关系中产生能量和相互交换的单位。共生单元的特征由质参量和象参量两个维度决定,质参量决定了共生单元的内部属性,质参量的变化也会影响共生单元变化。象参量反映了共生单元的外部特征。在任何一种共生关系中,都会同时存在多个质参量,其中起主导作用,决定共生单元内生性变化的质参量称为主质参量。共生单元质参量和象参量会相会渗透、相互影响,前者的变化决定后者的变化,而后者的变化也会对前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图Ⅰ 艳荣工作室成员及工作内容构成图

图Ⅰ 艳荣工作室成员及工作内容构成图

..............................


第 3 章 X 社区的田野调查..................................16

3.1 YQ 市 X 社区概况.....................................16

3.2 “艳荣工作室”概况..........................16

第 4 章 “引领—共生”型社区治理模式的构建..............................25

4.1 共生型治理模式构建..................................25

4.1.1 共生单元构建.......................................25

4.1.2 共生模式构建.............................28

第 5 章 “引领—共生”型社区治理模式推广建议.....................45

5.1 提升共生单元能力.........................45

5.2 共建新型共生模式............................45


第 5 章 “引领-共生”型社区治理模式推广建议


5.1 提升共生单元能力

共生单元作为构建“引领-共生型”治理模式的基础单位,其内在属性决定了整个共生体系的构建方向。各个共生单元能否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并且发挥应有功能,是“三社”主体能否“联动”,并最终形成“共生”的必要条件。因此,X 社区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个共生单元进行重塑。

纵向维度上优化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