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行政管理论文格式、行政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引领-共生”型社区治理模式研究——以YQ市X社区“三社联动”建设为例

日期:2021年07月2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629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7112155294289 论文字数:39989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体制体系。“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深刻影响或制约着行政价值选择、管理目标制定,行政机构设置和行政方式选择等方面。”[92]由于社区居委会的上级主管机构一般是政府,所以居委会的行动方式会深刻受到政府的管制和当前行政环境的影响。为了获得更大的行动自主性,X 社区从强化社区居委会在三社联动中的主导地位,明确街道的终端服务定位出发,通过“艳荣工作室”构建起复合型组织机构,结构中涵盖了街道办、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区委组织部等组织,减轻社区居委会大量行政负担的同时,赋予其更大的自主决定权和执行权,实时反馈社区治理的实际情况,提高了治理能力。

横向维度理顺社区多元主体关系。“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个共生单元较为理想的状态是各主体各司其职边界明晰,发挥各自所长相互协同配合地开展社区服务。”[93]X 社区通过基层社区党建和区域化大党建理念的推行强化社区居委会的整合资源、协调分配职能;通过社区居民需求引导和社区居民自发组织两种方式扩展社会组织力量;通过准确选择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治理的路径和明确其扮演的任务角色,内部孵化和引进了一批专业度较高的社会工作人员。凭借上述措施,X 社区在三个共生单元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而不同的联动关系,即每个共生单元输出不同的服务功能,不会相互干扰,目标都是为了减少行政约束,使制度化管理变为人性化管理,各个单元各自为营变为同心协力。

图Ⅱ 艳荣工作室运行机制图

图Ⅱ 艳荣工作室运行机制图

.............................


结论与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变革也影响到了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社区取代城市成为社会整合的基础单元,承担着基层社会治理、维护基层秩序、提供社会服务的重任。但是,受到我国长期存在的行政管理环境影响,之前行政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如今社会层级分裂、民众需求难以满足、城乡冲突加剧等诸多问题,基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需求应运而生。为了提高基层社区治理能力,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我国各地都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其中“三社联动”模式是比较有典型性和普适性的一种社区治理新模式。

首先,本人通过对 X 社区“三社联动”开展情况进行田野调查,选择了该社区独特的“艳荣工作室”和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作为分析对象,运用共生理论为分析的基础理论,逐步构建了“引领—共生”型社区治理模式。研究证明,首先,该治理模式通过明确划分三社联动三个主体即共生单元的功能职责解决了角色错位和功能重叠问题。改变了三个共生单元相互之间的共生模式,由最初水平最低的偏利共生模式进化为最终水平最高的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使各个共生单元地位平等、资源互补、相互支持。X 社区以国家政策为引导,利用政策优势构建宏观政策环境,同时与时俱进的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向建设智慧型社区发展构建微观社区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结合共建良好的共生环境,改善了社区治理方式,提高了社区治理能力。

其次,对“艳蓉工作室”在三社联动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在强化共生单元能力方面,第一,工作室建立了复合型治理体制,使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由之前分散独立的个体整合为由工作室统一领导指挥,将各个共生单元分散的力量进行整合,有利于避免资源的浪费。第二,通过工作室内部人员职责分工,安排专人对共生单元进行管理,进一步细化共生单元自身角色定位,减少多头管理造成的混乱。第三,工作室借助室长为十八大代表的独特政治资源优势,在内部机构设置中建立了区委联络员职位,缩短了政府上下级之间的层级,信息传递速度更快,决策更加迅速且具有针对性。同时也改变了“街居制”管理结构,恢复了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角色,强化了主导共生单元的能力。在优化共生环境方面,X 社区以“艳荣工作室”为核心机构组建了纵横双向的协商治理网络,纵向为具有官方性质的协商议事组织机构,横向为以社区精英和社区居民骨干为主体的民间力量构成的民主评议组织,通过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共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协商治理。这种双向度的协商治理网络,社区居民的个人意志可以凭借已经确立的反馈渠道上升到官方意志,并通过议事组织机构已经确立的工作方法进一步落实。而官方意志因为已经提前征求过社区居民的意见,在推广过程中更容易获得民间力量的支持,进一步优化了社区治理的共生环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