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研究以政治系统分析理论为基础,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公众需求与支持的输入,第二,当地政府的决策与行为输出,第三,输出—反馈—再输出的反馈环节。通过引入四川省什邡事件与江苏省启东事件两个典型案例,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及处理结果等作出说明,概括出一般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与一般应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环境群体性事件概念的界定及特点
在定义环境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时,通过引入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可以得出群体性事件中包含环境群体性事件,这有助于我们缩小环境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的范围,并通过这两个概念的比较,从而对环境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作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位。
(一)环境群体性事件与一般群体性事件区别
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通常采用集体行为等相近的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进行定义,这些相近的理论以不同的角度对确定时间这一概念进行分析和定义。戴维·波普诺将群体性事件定义为集体行为,该行为的定义为在无组织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的影响或刺激作出响应而产生的行为,①并说明了集体行动无组织的特点;蒂利持有的观点是“集体行动意指为了共同利益或计划而做出的协同努力”,②认为集体行动虽有组织性但组织化程度并不高。以资源动员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是一个群体内成员就集体利益而如何采取行动的行为,并通过这一行动来展示集体行为的力量。③由此可见,集体行为的特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不稳定性,无组织性和自发性等。④在我国对群体性事件概念的定义中,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的权威定义极具代表性,其定义认为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根本原因是以人民内部矛盾为导火索,部分人民公众自发组织的,具有目的性的上访集会,聚众闹事等具有群体性的行为,该行为对政府的管理和正常的社会运行产生消极的影响”。⑤
.......................
二、政治系统分析理论
(一)政治系统分析理论的基本要义
戴维·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一书中将政治生活视为一个整体的行为系统,该行为系统处在一个环境中,在受到环境影响的同时,又对环境产生作用。政治系统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的,从环境中产生的一连串事件和影响,也会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压力。系统为了持续下去,必须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成功地缓和这样造成的压力,并对此作出反应。本文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通过政治系统分析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对环境群体性事件进行剖析,将此过程中要求和支持的输入及由此转换成的官方政策、决策和执行行动的输出及政府的再反应作出分析,以此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形成全面的认识。
政治系统分析的理论特性在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具有其优势。第一,政治系统分析理论是动静结合的分析模式,一方面,该理论的目标是保证政治系统稳定持续的发挥作用,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该理论要确保其自身稳定性,从此方面的意义来看政治系统分析理论是具有静态分析的过程。从另一方面来看,该理论在面对复杂的内外环境变化时,为了能够维持与公众的互动,对公众的需求进行及时的响应,并且持续不断的改善和健全政治政策和决策,需要采取相关有效的措施缓解政治系统与环境之间紧张的氛围,及时的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实现对社会的调节和管理的动态平衡。体现了政治系统对于环境、需求等因素的不断调节和适应的过程,该过程属于动态的分析过程。
........................
第二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两起典型环境群体性事件
本次研究中分析了两个典型案例,通过这两个案例来了解该类型事件的产生、发展及最终结果并进行探究。从政治系统论视角出发,对于该类事件产生的不同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研究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是如何应对处理该类事件,通过对这两个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为政府解决该类事件提供重要的意见和思路参考。
(一)什邡事件的回放
1. 事件背景
四川省什邡市是 5·12 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对当地的经济生产与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为了帮助什邡市尽快恢复经济重建与发展,四川省什邡市政府决定引进宏达钼铜项目。宏达钼铜项目是省委、市委确定的“十二五”重大产业项目,是震后灾区经济重建的重大支撑项目,于 2012 年 3 月 26 日通过国家环保部审批。该项目的引进旨在恢复当地经济生产,促进民生,帮助群众更好的进行灾后生活。该冶炼厂的主要产成物为铝和铜,但也同时会有附带的有害副产品,如二氧化硫、砷等。政府在决定兴办该项目前没有经过广泛透明的信息发布,仅仅发布了该工厂环境报告的简短版本,在对周边居民的调查上不够深入,群众的知情度不高。在该项目确定后,引发周边居民的担忧与不满。尽管该项目的初衷是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但却忽视了环境污染对周边居民可能造成的损害。在该项目开工典礼前后,由开始少数人的上访被劝离到后面群众的聚集抗议,该事件开始爆发。
2. 事件经过
2012 年 6 月 29 日,什邡市宏达钼铜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2012 年 6 月30 日上午,10 几名群众到什邡市委上访,最后被劝说离开。2012 年 7 月 1 日晚,由学生与居民聚集的近百人在什邡市委与宏达门口两处进行抗议与示威活动。他们打出标语要求取消钼铜项目的建成,在随后的两天中,聚集人数不断增加,在此过程中,由于人数众多,开始出现暴力抗议行为,数十名群众采取扔石块及打砸市委办公楼等行为,为了应对暴力行为,当地政府聚集警力,对抗议人群采用武力行为,包括对人群投掷催泪弹、震爆弹等,最后警方对 27 名涉嫌违法犯罪人员予以强制带离。
............................
二、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总体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治理问题越发突出。由环境问题引起的上访,投诉等事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更严重者甚至爆发环境群体性事件,这对社会治安稳定造成了很大压力。一方面,群众的要求没有得到合理满足,另一方面,政府决策与民意缺乏有效沟通。另外,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主要集中在几个领域,一是大城市中为服务公众而建立的邻避设施,二是城镇结合处的各种违法乱排乱放,三是一些大型企业私自排污造成的跨领域污染问题。只有认识新形势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处理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良方。
在群众维权方面,不同区域的居民往往采取不同的方式。首先由于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与民众维权意识的增强,整体上群众对环境问题都呈现出一种焦虑的状态,而行为的表现不当则容易造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其次,因为地域资源、政策及管理水平不同,农村与城市居民在维权意识与方式上存在较大不同。农村居民维权基本通过上访或与企业进行直接抗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当这种方式无法解决问题时,往往容易发生冲动的维权行为直至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相反,城市居民的抗争往往更具理性,直接暴力行为较少,往往产生类似“散步”的聚集行为,这有利于事件的和平解决。
在面对环境群体性事件时,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往往都很被动。在制定项目时,由于未与居民沟通协商或者没有充分调查民意而自主上马,这往往容易造成周边居民的强烈抗议,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产生环境群体性事件。而当这样的群体性事件爆发时,往往容易上升到政治层面,很容易造成社会治安的不稳定性,而这也对官员的政治生涯造成了威胁。当地政府为解决这种问题,往往简单粗暴的进行压制,运用行政权力等强行消除该类事件影响,这样的压制性模式往往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为事件的爆发埋下隐患。简单的压制指令并不能有效地处理好与民众的矛盾,当地政府更应当深入民意,合理的作出相应决策与行为。
.............................
第三章 政治系统论视角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困境.................. 20
一、社会群体中需求和支持输入存在的困境.................. 20
(一)有限的需求输入通道与多元化的社会群体表达方式..................22
(二)社会群体受不理性意识和盲从心理的支配作用......................24
第四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路径的系统构建........................... 29
一、增强政治系统的支持输入,畅通利益表达渠道..................... 29
(一)建立多元化的需求输入通道,提升信息通道容量.....................29
(二)严格贯彻和落实管理规定,提升对信息把关人员的审查和监督..................30
第四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路径的系统构建
一、增强政治系统的支持输入,畅通利益表达渠道
(一)建立多元化的需求输入通道,提升信息通道容量
截至目前,我国社会安全阀渠道具有以下 7 个方面:第一,群众通过信访可以对自身的不满和困难进行申诉;第二,政府官员需要亲自接受民众上访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下访;第三,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领导与社会群众的谈话与交流;第四,定期的组织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第五,举办专家听证会等形式;第六,倾听社会组织和人民团体的表达;第七,依据宪法,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法的游行示威等活动。社会公众与政府通过构建起利益诉求渠道相互沟通与交流,并通过此类渠道使社会成员能够有效的表达自身要求,这有利于解决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制度化的渠道常常会造成堵塞,以致民众要求无法畅通表达,所以需要进一步的发掘和拓宽现有民众需求表达的渠道。
1. 改革信访制度
信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能够让信访制度回归其构建的宗旨,也就是说它是各级政府和党委“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为人民服务,倾听人民